杨澜的提问,非凡的提问

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对话节目,比如央视的《海峡两岸》、《焦点访谈》等,看见主持人、嘉宾就某一个话题相互配合得很好。当时我就有些纳闷,为什么他们每次谈论热点问题的时候,主持人问的好、嘉宾也回答得那么好?

今天看了杨澜写的《提问》一书,才对前面问题的答案略知一二,才真正了解到作为一个主持人(包括嘉宾),要想把节目做得有特色、高水准不是那么容易的。在他们光鲜艳丽的背后,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网图


杨澜说自己近30年的媒体工作经验,20多年的《杨澜访谈录》的制作过程,提问不仅成为她的职业,甚至成为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可以说,她以问为生,问什么,怎么问,问到何种程度,提问的语气、语调、拿捏的分寸,都与提问者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上千次的深度采访,数万次的提问,让她不断地思考有效地提问。不得不佩服她这种热情、执着的职业精神。

她采访过的人物有国家领袖、政治人物、文艺明星、科技大腕、甚至平民百姓,她采访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艺、体育、宗教等等。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领域,都是各不相同的,各具特色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又都是相同的、想通的。杨澜却每次都能够在访谈中游刃有余、收获硕果累累,这与她平时的积累、准备有着莫大的关系。

她曾做过一个统计,每次专访前,她都要阅读十到二十万字的书籍和资料,以期对受访者和他所在的专业领域有基本的了解。她说,“有时,阅读一本书并不保证能够产生一个好问题,但起码让我避免了十个愚蠢的问题。”可见她的准备有多么的充分、仔细、深入、全面!她为了尽量保证自己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意义,自始至终在不断地学习,至今积累的书籍也超过上千本。

比如,杨澜采访作家王蒙两次,第二次采访他的时候,杨澜为了呈现一个更真切的王蒙,采访之前,她把王蒙的所有作品(比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等)通读了一遍,通过作品来了解作家,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脉络。

提问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小时候凡事好奇,凡事都想问,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逐渐失去了提问的能力、提问的兴趣、提问的耐心,也就失去了对事物的好奇心,也就让自己懒得去想、去思考了。因此,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也就进入休眠状态,弱化了,也就甘于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再做努力了。

提问是一门手艺。它是人的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底层能力,一个会提问的人,就可以很快掌握所需的知识、学会所需的技巧,很快就能够融入到所在的工作团队中去。比如,刚参加工作时,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你所掌握的信息一定比别人多,那你的成长一定会比别人快,也会让更多的人关注你,你的发展机会也一定比别人多。

提问是一种游戏,有种种制约条件。她说通常的提问时间不会超过一天,有时候甚至只有一小时,半个小时,十分钟等;有时候对方会给出很多前提条件,比如感情不能问,个人隐私不能问;采访时的天气、交通、身体状况、情绪等也会对采访有一定的影响。

杨澜说,每一次采访就像是在探寻一座宝藏。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除了前期的充分准备之外,在提问过程中灵活的反应也是必要的,在那种紧张又兴奋的状态下,如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而必须取舍自己的提问也是相当重要的。由此可见,采访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把握好分析。

杨澜说,“写作的秘密在于不断地写作,提问的秘密在于不断地提问。”要是我们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信我们的成长速度会更快。

学会提问,是改变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澜的提问,非凡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