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渴望——走近人民教育家于漪(一)

我的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于漪

如果说钟南山院士是敢医敢言者,那么人民教育家于漪就是敢教敢言者。

最近在读于漪的《教育的姿态》这本书,这是她多年发表的文章的合集。本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渴望”。透过这一部分的17篇文章,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老师。

她能够在肯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基础上,直面教育现状,揭露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乱象丛生。她深感忧心,并发自内心地向家长、学校、教师发出呼声!

01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教育是“教人”的,教学生“成为人”,“完成人的美好品质。”

而如今求知对心灵的滋养、情感的陶冶、理想的孕育、思维的发展、事业的拓展等的影响,虽不至于荡然无存,但也难觅踪影,那种求知中的新发现、新顿悟、新追求的美丽风景很少见到。

看到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并且以学生分数的高低给教师排名次等现象,以及在国家倡导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家长却为了提高孩子的分数,将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继续学习等种种现象,于漪老师发出了“育分还是育人,是办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呐喊。

她说:“为了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考试结成的这张网覆盖了整个基础教育,就连小学一年级的娃娃也未能幸免,现已延伸到幼儿园,不少幼儿也要提前学习‘课程’,提前支付有限的‘智力。’”

这不仅让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分数是什么?”

分数本为监测教学情况的符号,着眼点在了解学情、教情,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今分数被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有些人几乎把它作为图腾,顶礼膜拜。在选拔考试面前,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几乎都成为“分奴”,不知不觉,又习以为常。

以考定教,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舍弃学科的性质、功能,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少顾及。原本醉心于知识点,现更进一步发展到抓住得分点。上课抓得分点,眼睛发亮,全神贯注,不是得分点,气泄了,劲儿没了。

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选拔手段,本无可厚非。检测的目的在于改进教育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自主。但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就偏离了育人的轨道,也会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明显的伤害。

有的学校甚至将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都要与考分、升学百分比挂钩以及末尾淘汰制挂钩。这使得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立身的命根。教师对高分的追逐滋生了其对学生语言暴力、操练打压的种种乱象。

由于以分数评价教育质量,以升学率高低判别学校,于是又写学校拼命提高学生入学的门槛,如认识1500字方能入小学一年级就读,一传十,十传百,家长很快把子女的识字、算术延伸到幼儿期,揠苗助长。

正由于要在起跑线上领先,且继续保持领跑的优势,各种考证兴起。学校择生、家长择校,条子生等乱象丛生。

02

于漪认为,认清乱象产生之诸多根由,是改变教育困境的第一步。教育乱象产生的根由错综复杂,有教育理念的问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有利益驱动的问题等。

而破解这一难题最为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以法治教,以德兴校,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

纵观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分歧疏离着教育的正确走向;经济社会的功利选择冲击着教育的基本底线;网络传媒的放大效应削弱这教育的公信力;海量的冗杂信息消解着教育的育人功能。

所有这些,让教育承受着不能承受之沉重,忍受着不能忍受之痛苦,经受着不能经受之迷茫。

乱象中自有教育之魂魄在,喧嚣中自有真知之声音在,迷茫中自有正见之星斗在。作为教育家,于漪敢于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穿透喧嚣的聒噪,让真知之声音奏响;在一片迷茫中,指明闪闪发光的星斗,从而让人们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03

于漪老师是一个一直在独立思考的人。正因为独立思考,所以在众人趋之若鹜地追逐潮流时,她却总能发现新异的现象背后的本质,而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躁动多欲的现实面前,她又总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于漪老师具有开阔的事业、博大的胸襟、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情怀和崇高的使命精神,她的独立思考,正是因为有这些打底,才让人感到有真见识,有高境界,有大气度。

她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育的姿态》读书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渴望——走近人民教育家于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