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智慧2丨认知世界的三种工具

我们上节课通过两个案例/场景分析了遇到相对复杂的事态和情景时,该如何给出恰当的解决之道,如何以看似偏离原则的方式来维护原则,以看似离谱的方式来靠谱——这是一种实践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智慧。

管理既不是监管,也不是放任,而是在严格监管和放任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解决之道,最重要的是实现你的目标。

你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在面对复杂事态时给出恰当的解决之道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一个汉字说起:权。

繁体字的“權”是从木从雚,指一种黄花木的木材,这是一种典型的硬木,质地非常坚硬,不容易变形,常常用来做两样东西:拐杖和秤杆子。

1.权:秤杆子


图片发自App

这种秤杆子可能有的同学见过,一般它一头粗一头细,上面有很多星星点点的刻度,还有一个秤砣和一个钩物体用的钩子。

使用的时候,掌秤的人不停地把秤砣在秤杆上扒来扒去,有时候往左,有时候往右,目的是让秤杆子既不垮下去也不翘起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而达到平衡状态时秤砣所在的位置就是物体的重量。

“权衡”就是描述这个称量过程的:通过变动秤砣的位置达到平衡。

《论语》里的“谨权量,审法度”的“权”也是指秤杆子。

权的本意是认知性的,通过某种方法和工具发现和掌握客观对象的重量。过去掌秤杆子是稀缺的权力,谁掌握了秤杆子就是掌权,后来“权”引申出另外一个意思——权力,但也保留着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找到正确的信息,获得正确认知的意思。

2.权:power & right

汉语的“权”翻译成英文,对应的是两个词:power(权力)和right(权利)。很多同学分不清楚这两个词的中文意思,常常用错。

压倒性的势力、能量、手段,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是power(权力);

找到正确的方法、位置、定位等跟正确有关的是right(权利)。

3.权:变通

权还有“变通”的意思。

我们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时候,秤砣的位置要不停调整,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直到最后找到秤杆上恰到好处的准心,也就得到了正确的重量(认知)。

“权宜之计”的本意是通过变通达到“宜”,也就是合适、恰当。一个掌握大权的人,一方面有power,另一方面他要能通过精细考量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boss和leadership的差别:老板有power但未必有leadership(领导力);有leadership的人未必是老板,但他很可能有朝一日凭他的领导力成为领导。

我们也可以把权理解为通过认知优势给别人提供方向感和驱动力的人,所以柳宗元说,“智必知权”: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懂得变通和调整,最终找到合适的位置。

不懂得权衡也就是不懂得调整/微调,找不到恰到好处解决之道的人,他不是一个智者。

4.度量衡:认知世界的三种工具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统一度量衡:

度是指用来量长度的尺子;

量主要用来称量某些物质,比如粮食、水、酒、油的体积;

衡是权衡之衡,也就是秤。

“度量衡”这三种工具恰好代表了我们认知世界的三种方法:

度:我们自己有一个固定标准,比如用一把尺子去量物体的长短,这个动作就算是“度”。

“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标准是明确而且单一的。

我们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常常习惯于用这种方式来认知世界:这是个好人、这是个坏人、这是个重要的人、这是个不重要的人……当你的接触面多了,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没法用一个固定单一的标准去衡量的。

量:尺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东西量不了,它不具有柔韧性,这就需要用斗或者升去“量”,所以,升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量水及其它液体的单位。

衡(秤):世界上最难计量的是重量,重量是最不规则的,它的频谱非常宽,几吨、几斤、几两、几钱……但秤的好处是,不管是什么体积什么形状,只要在常规范围内就都是可以计量重量的——秤是最不挑剔的一种计量工具。

尺子是不变的,斗也是不变的,但秤的特点就是变:秤砣可以从这头一直挪到那头,调整的幅度非常大,权变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所以,秤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计量工具。

一个人成熟以后对世界的看法更接近于秤,而不是斗和尺子。也就是说,他不再以单一的、固定的标准衡量人和事了。

MBA毕业的同学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毕业以后发现学校里学的那些管理方法、工具,到企业里用不上。企业里出现的事情稀奇古怪,根本不是教科书讲的那种典型场景,需要的原理、方法、工具远远超出了学到的那些案例。

而人力资源课的老师会教你“什么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样的人不可以用”,当你接触多了以后会发现,领导者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层工作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基层更是五花八门。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心里要有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不是尺子的标准,不是升和斗的标准,而是秤的标准——不管一个人有多怪,你都要相对清楚地知道他的“分量”和价值在哪里。

在遇到一个场景的时候,你不会用意向立场说“这届员工不行”,“这届客户不行”:当你认为客户和员工不行的时候,其实是你不行,你还没有从尺子和斗的形态变成秤的形态,你不懂得变通。

我们上节课讲的卖糖果的售货员和图书馆的管理员,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就更像一杆秤。

“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不知人也。”我们年轻时候最大的担心、恐惧和烦恼都是别人不懂自己。如果你一直这么认为,证明你应对事件和场景的能力都还处在相当低级的层次上,不懂得调整和改变自己,或者说你的衡量标准的幅度、频谱太窄,因此当人和事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往往无所适从。

也可以说,你的认知状态像一种工具:坏了的钟和表。正常的钟通过自己的运转计量时间,而坏了的钟是不变地计量时间,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来寻找所谓的认知对象。

在任何一家公司接受培训的时候,老板和主管都可能会跟你讲,“客户并非永远是对的,但与客户争论永远是错的”。明白了“坏钟表”这个比喻的时候,你可能更能明白为什么与客户争论是错的——好的员工应该像秤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与智慧2丨认知世界的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