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纠结,不内耗的人生,怎么来?

文/慧儿

今天上了第五次方糖读书会,主题是“我不想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我想做自己。我想有勇气去实现我的梦想和抱负。我不想再活在满脑子的念头里。我想得到内心真正的安宁。”

接触学习心理学有十几年了,无论是参加别人的工作坊还是自己举办活动,遇到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女人。正巧前两天看了一篇调查报告,说心理学99%的消费者是女性,且35岁左右女性为消费的主力军。这是为什么呢?

昨天的读书会中的一段文字正好引起了大家的话题“对于大部分的女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早就‘构建’了她的思维模式:希望自己最好永远是父母的女儿,某某的闺蜜/好友,某个单位的员工,男人的女朋友、妻子,孩子的母亲、祖母……唯独,不强调成为她自己。

女人,活在各种关系里:在各种关系里,做奉献、搞平衡、看脸色、讨欢心。这几乎成为了女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为什么?

女人想要去爱人、与人联结的天性,会比男人更享受置身于‘关系’里的感觉。而男人相对于更喜欢那种‘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焰火’的独立。”

图片发自App

这节课正好选的时间特冷,又有些晚,发布消息的时间也有些急。所以只有我们三。但共情效果出奇的好。我们三都是妈妈,都因为家庭或多或少的退让,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共情效果特别好。

一位妈妈忍不住泪流满面,说:“结婚之前,我每周都有自己的逛街时间,有孩子后,这个时间变成了陪孩子,一直以为自己不需要这种面对自己的时间了,当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明白,我很需要这样的单独爱自己的时间,突然明白了自己那不经意的心情不好是为什么了,我太为家庭奉献而很少想自己。”

这大概就是读书会的力量和意义所在,我们经常压抑的、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情绪疙瘩,突然间会通过书里的或者别人的话触动自己,突然间明白,这就是我想要表达却一直没有说出来的话啊!

当读到“沉溺在这些关系里太久,把自己是谁都忘记了,早已变成了面目模糊的‘某某的女儿’‘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妈妈’。这时,她才会发觉,这么多年,原来自己耗掉那么多精力,专注于维系一段段关系,唯独遗忘了自己,遗忘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遗忘了自己内在的渴望和热情。”

“你何苦把自己活得这么卑微?”我们都在问自己。

“现在,你可不可以,暂时把自己从各种与别人的关系里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呢?”读到这,我心里为之一震,同时也问大家,“对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我感觉找到了方向。”有人回答。

叙事疗法的力量或者说智慧的力量,不能总是先天得到,而是通过一点点的学习而越积越多,最终我们都会向更好、更快乐、更坦然的自己迈出更多的步伐。

这大概就是线下读书会比线上读书会深情触摸到的地方,我们不仅仅能感知书中的内容,更能被实际的读书氛围、情感力量所浸泡,更容易在伤痛中开出更美丽的花。

生而为人,谁不纠结,谁没有内耗?

方糖读书会,我会陪着你一起去找怎么办的答案。

“越是费尽勇气去掩藏心中的秘密,那些秘密会像黑洞一样,吞噬掉我们更多的勇气。而生命的能量,就内耗在这些黑洞里。”

而我们的读书会,会让你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自己,面对那一段段生命故事里的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想象”中的自己,会让你有力气去穿越痛,找到力量与底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纠结,不内耗的人生,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