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論語》中隐藏的“爱情”保鲜剂(学而1.12.)

Miss.沒藥

大家好,我是Miss.没药。
欢迎来到【没药读論語】,一起学习文化经典。

前言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520成了第二个情人节。

谈爱情,我是不够的。毕竟,一生还未走完,又怎能对这么深的话题下定义。

回想起大三时的一次经典班,只有老师、学姐、我三人。那日谈及这个话题——爱情。
“为何《论语》中,都没有关于爱情的道理呢?”
老师反问:“真得没有吗?”
学姐和我面面相觑,好像真没有哦。

昨日想起,又翻回《论语》。
真的...没有吗?


正文

爱情,一定是始于心动的。没有触电的感觉,又怎会有继续了解的兴趣。每个人对美都有追求,也都渴望着爱,更希望自己遇见的另一半就是那个对的人。

有些友对我说,我只是想追求爱情本身,想体验一把,无悔青春,享受着爱情带来的酸甜苦辣就好,哪怕可以预料到最终的结果;有些友对我说,我不想随便地恋爱,要等到那个对的人出现,在那之前,我要装备自己,学会等待。有些友后来笑了,有些友后来哭了。

这两种爱情观,我并不认为哪种一定是对的,哪种一定是不好的。毕竟,青春一去不复返,如若没有回忆,终会悔的;毕竟,爱情不是滥情,如若不好好珍惜,终会走的;更何况,哪有真正对的人。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这是个流动的过程,不是看定了你的第一眼,就一定是一辈子。激情一旦褪去,无论和谁,都要面临终归平淡的现实。剩下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相处。互相欣赏,互相陪伴,互相谦让,互相忍耐,互相成长,这些都是要用心的,而这用心的背后,是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人生追求,甚至是共同的人生信仰。

(一)爱情中的“远怨”

卫灵公篇第十五(一四)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白話試譯】
先生說:“對自身督責嚴,對人督責輕,便可遠避自心的怨望了。”

【钱穆先生解读】
責己厚,責人薄,可以無怨尤。誠能嚴於自治,亦復無暇責人。舊解此怨為人怨己,亦通。

两人相处久了,难免会生倦意。遇到对方做了件非常不顺心的事,就易心生怨恨。就像横亘在其中的定时炸弹,随时等待引爆。相互斗嘴、生气也是日常的小插曲 ,哪有不吵架的夫妻或情侣?斗嘴可以说是我父母的日常相处模式了,早些我还无法接受,总觉着像这样吵下去不得和离。结果两人感情越吵越亲。一方面也是年龄到了,彼此懂得相互珍惜,更重要的,是父母永远不留“隔夜仇”,他们自己或许都没有注意到这点。

再大的争吵,都要有原则性,不可意气用事说出一些伤害感情的话。发生争吵,责己厚,责人薄,多想想对方的好,反省自身做的有什么不对,怨气便可少些。当然不要假装好了,把怒气藏在心里,这样的“怨己”,对自身与感情都没有什么好处。沟通、宽恕才是相处之道。

再深入地说,宽恕的背后更是一份珍惜。如若真得气到要爆炸了,或者心灰意冷了,就请再问问自己的心:“是不是还爱这个人呢?”如若真得爱,那些琐碎的外在,又有什么不能化解呢?

《偷得半日清闲》好友阿炳的作品

(二)爱情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二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試譯】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行它的呢?”先生說:“怕只有一個恕字吧!你自己不願要的,莫把來施給別人。”

【钱穆先生解读】
求能終身行之,則必當下可行者始是。若“仁”字固當終身行之,但不能當下即是。子曰:“吾欲仁,斯仁至。”此以心言,不以行言。仁之為道,非咄嗟可冀。只一“恕”字當下便可完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驟看若消極,但當下便是,推此心而仁道在其中。故可終身行之。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爱情和婚姻里,这点太重要了。父母的相处,我是看在眼里,留意在心里。母亲是个偏强势的人,平日家务事太繁杂时,难免唠叨些,也会埋怨对方为何不做,做不好,好在父亲脾气较好,凡事不大争抢,或者双方都上头时,以叮叮当当的方式“互吐怨气”,很快就忘却。这是他们的相处模式,两人乐在其中我也不多作评论(偷笑)。只是,并非所有的两人都会刚刚好,而且我的父母肯定也有自己的化解之道。

恕,是宽恕自己,也是宽恕对方,学会换位思考。出现问题,或者心生抱怨时,既要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也要学会存心忍耐、相互饶恕、彼此相爱,路才走得长远。

更多的,不要总是抱怨对方为何不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啊。

这种“己所不欲勿,必施于人”或者“宽于己,严于人”的做派,在相处中的是最常见的,需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才是。而这些,也是当下可以做得到的。

《影》好友阿炳的作品

(三)爱情中的“礼”

学而篇第一(一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和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礼主敬,若在人群间加以种种分别。实则礼贵和。乃在人群间与以种种调融。
斯为美:斯指礼,亦指和。先王之道,以礼为美。和在礼中,亦即以和为美。
小大由之:更大大小,皆由礼,亦即皆由和。
有所不行:此四字连下读,谓亦有不能行处,如下所云。

【白話試譯】
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钱穆先生解读】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节,限别义。如竹节,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别。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亦必有别,有节限,始得相与成和。专一月和,而无礼以为之节,则亦不可行。言外见有礼无和之不可行,故下一亦字。

本章大义,言和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

关于夫妻、爱人间的“礼”,我是尚存疑问的。不是不信它,而是只能做到理解,无法深得心中感悟。

我一直认为,爱情必是两个独立的灵魂碰撞在一起,不是相互束缚,而是相互成就,这样的感情,必有“和”,“和”使得人安心,从而更加信任。当然,这样的碰撞肯定也有“礼”,礼让两人保持一定距离,而这个刚刚好的距离就是维持新鲜感的关键。

好像道理说得很顺口,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个“度”究竟该如何把握。如若太过于“礼”,就没有爱情该有的甜腻了,如若太过于“和”,就没有爱情该有的呼吸了。真难。所以,钱穆先生说:“和的可贵在于使人心安,这是情之自然,无法勉强的。但一味的强调礼,而又不能和,这样的礼,是不可行的。

不过也不着急,经历是时光老人会塞给自己的礼物。


高谈论阔这么多,其实我也不知有没有打中真正的所以然。不过,内心隐隐觉着,最根本的还是修己,磨好了自己,上至父母、下至儿女,身旁爱人、外在处世,皆为一。

大道至简。老师当年说的那句:“唯有做好自己,便可懂得他人。”又一次出现在我的心中。

好了,今天的碎碎念结束了。嘻嘻。
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做到知行合一。

晚安,世界(づ ̄3 ̄)づ╭❤~

2019.我.爱你.

《雨中曲》好友阿炳的作品

以上拙见,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更愿听大家的评论与分享,共勉。

@本文素材来源于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521』| 《論語》中隐藏的“爱情”保鲜剂(学而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