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印记

                                                        卡萨布兰卡印记

      一九九六年秋,我随团去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参展。因我大学里学的是法语专业,团长老黄遂请我做机械团队的翻译兼副团长,除做好本公司展位的贸易洽谈外,还须时不时地去给其它摊位做翻译工作以及安排大家的日常饮食参观游览等事宜。虽说不免辛劳,但过得充实快乐,也因此有幸结识了部分北非商人以及当地居民,比其他成员有了更多更深了解卡萨布兰卡风情的机会。

      说实话,我对伊斯兰风俗没有什么好感,这源于之前几次孟加拉国的考察访问。且不说空气的潮湿炙热、成天弥漫的咖喱味道,即便是看着大街上来往行人的衣着、涂满色彩鲜艳斑斓的公共汽车上的招贴广告,以及孟加拉人黝黑暗黄的脸色,脑袋就会晕眩,更不用说伊斯兰信徒几乎随时随地的祷告和礼拜了:作为教徒的孟加拉商人能在双方洽谈生意最紧要之时,突然撇开你,拿了张地毯,到办公室外的客厅里做他们的祷告。于是山歌般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响彻办公楼,与外面大街上此起彼伏的祷告声钟声会融一起,至于究竟是在向先知安拉忏悔还是祈福,我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卡萨布拉卡给我的感觉却大不相同,或者说因为那部风靡世界的电影,让我充满了期待。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取名西班牙语,意思是白色的房子。它位于非洲西北端,距首都拉巴特(Rabat)90公里,人口约三百万,是摩洛哥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和港口城市。500多年前,安发古城始建于此,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它相继成为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直至20世纪初由法国人占领,成为法国控制非洲大陆的势力中心。摩洛哥独立后曾改名为达尔贝达(Darelbelda),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卡萨布兰卡。

      由于频临大西洋,冬暖夏凉,树木长青,气候温润适宜,卡萨布兰卡全然没有南亚的潮湿闷热和中东地区的干燥炙热。正是因为地理气候环境优越,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哈桑二世国王提议在卡萨布兰卡修建了西北非迄今为止最大的清真寺,即如今的哈桑二世清真大寺。该寺于1993年8月份竣工对外开放,可同时容纳10万人作祷告。我们团组有幸在抵达卡萨的当天晚上就去参观了这座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清真寺,亲眼目睹和领略了该寺的精妙艳丽和浩大的奢华。记忆最深的就是当200米高的宣礼塔尖的夜间激光设备开启后,据说35公里长的耀眼光速能为穆斯林直指圣城麦加的方向。

      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势!

      不过,摩洛哥真正撩动我心弦的并不是清真寺的壮观,也不是拉巴特古老宫殿所体现的厚重文明,更不是马拉喀什优美的风景和热闹的广场,我醉心探秘的是《北非谍影》中男女主人公难舍难分的爱情踪迹和浪漫气息。

      然而真正的现实状况令大多数与我一样心态的游客大失所望。

      那是展会结束后的一天中午,因团队傍晚时分要出发去其它旅游景点游览,而再度返回卡萨的第二天凌晨就要直飞巴黎,我担心再无时间探寻英格丽.鲍曼曾经的印记,便急切询问起我们下榻的酒店乔杜里先生有关那部电影的信息,却得知:原来这部电影并不是在卡萨布兰卡拍摄的,但为了纪念这部电影,人们在临我所住酒店不远处的一个五星级HYATT酒店里模拟了这部电影做了这样一个酒吧而已。(就是那个神秘商人,男主人翁经营的夜总会)。遗憾的是当我随即一路小跑到HYATT,进得大堂便兴奋地寻觅魂牵梦绕的拍摄场所,期盼着能亲身感受些许里克和伊尔萨真挚热烈而又矛盾无奈的情感气息时,眼光扫描之处却全是装饰精美的各种世界品牌的专卖店,哪还有丝毫浪漫的踪迹?一问大堂服务生,回答说早就拆掉了,改造成如今的GUCI专营店了。无尽的失落后,内心竟生出一丝愤恨来,心想如此震慑人心的文化经典和艺术瑰宝,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卡萨乃至摩洛哥丢弃了,而且丢得那么彻底,无影无踪。于是,原先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城市怀有的好感一下子荡然无存。

      悻悻地走在回酒店的路上。

      街道两旁矗立着风格不同但一样古老的法式、葡式和西班牙式建筑,看上去精致典雅,犹如上海外滩的租界。午后的空气中也似乎弥散着阿拉伯、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合味道。梧桐树叶婆娑,街上的弄口偶有小孩嬉戏玩耍,有几个穿着筒裙的老人正坐在街边的石凳上熟练地卷着烟叶。

      街道并不宽阔,街道的底层是一间间的小商店,里面摆着琳琅的工艺品。波斯地毯,各色木制玩具以及石头工艺品,吸引不少外来游客驻足观赏和购买,因此街面上倒也人来人往,一派热闹的景象。不过,我仔细观察下来,除了孩童,几乎所有的摩洛哥成年人无论男女,走路、乘车都是慢悠悠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尤其是摩洛哥的男人,下午时分就开始三三两两聚集在露天咖啡馆里,闲适地喝着茶,时而轻声细语,时而抬头打量一下外来游客,或者干脆眯起双眼,享受着温润的海风,沐浴在惬意的秋阳里。这些画面,都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个城市的节奏,诠释着摩洛哥人的天性。

      这种节奏和闲散使我不禁联想起希腊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再次回忆起爱琴海边那位垂钓者的话语。

      也是。大多数人都在喧嚣浮躁中争名逐利,在贪欲的大海里腾挪翻滚,为只为舀到更多的海水。殊不知时间匆匆,人生苦短,等到所谓的功成名就,再想去远行游历,再想去体味亲情,再想去享受生活,却不知激情早已消褪,体能不复往昔,垂垂老矣,晚了。

      显然,摩洛哥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方式。适度的工作,悠然的心态,秉承的信仰,不盲从,不张扬,不炫耀,内在平和恬淡,灵魂安妥纯净,这些特质构成了摩洛哥人生活常态和民族性格。在他们看来,电影中描写的跌宕爱情,不过是欧美式的浪漫,是好莱坞的商业运作,如此而已。

      卡萨布兰卡拒绝一切虚头巴脑的东西。她自然随意,无视虚华,不屑喧腾,虽经千年风雨洗礼和现代文明沐浴,却仍坚守着她的本真,安详泰然,一如既往地神定气闲。

      这样地想着,躁动的思绪复归平静。

      举头观天,俯首看海,但见闲云碧水,秋色无限。卡萨,咱下次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萨布兰卡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