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完《乡土中国》,我更加深入、深刻的了解到传统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走进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其中,男女有别这一话题使我感触良多。

      乡土社会是一个事业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虽说感情受到事业产生的纪律排斥,但感情的淡薄是稳定社会的一种表示。这背后的力量是双方的相互了解,而阻碍相互了解的竟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差别,乡土社会选择接受他,维持他;而现代社会,却选择改变它,创造它。

      这两种对阻碍的克服方式,我认为它们都具有自己时代、空间上的特征,并没有说谁对谁错。

      现代社会中,大家追求"求同存异",希望在男女恋爱中创造出更多生活经验和生活意义。浮士德式的创新十分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理念,他们不甘安于现实,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擦出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他们受到新思想的洗礼,具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把感情发展和相互了解是视为最终的目标,努力打破性别差异带来的隔阂。

      而乡土社会正在努力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基本事业。他们生来就相信男女之间有一定的隔阂,这是一种安排,即男女有别的原则。在亚普罗式的影响下,他们更希望社会关系的稳定。男女性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就像作者在《家族》里说的,乡土社会夫妇关系是事业家庭中的副轴,不同于西方以夫妇为主轴的家的概念。于是没有隔阂的同性组合,特别是家族(父子单系亲属的原则),在乡土社会中就备受重视。因此,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这些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在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的家族中,家族未来事业发展的重任就落在男性身上,而女性则是为家族生儿育女,在此我隐约看到了重男轻女的影子。异性组合因需维持相互的差别,而在行为上分工事业,并未真正在相互了解上稳定关系,乡土社会中的主线就由代代传承的家族成员握于手掌。男女授受不亲成为夫妻间感情发展的阻碍,他们为了秩序的维持和家族事业的发展,不得不筑下男女之间的鸿沟,保持着性别的差异。他们的确有实用的精神,对生活的态度是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这种做法无可奈何也是必需的。由此,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才能得以稳定。

      现代社会和乡土社会对生理上的差别持有迥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创新,一种是保守。他们拥有自己的男女关系结构和发展方向,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空间里人们的思想转变,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