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读书会有感】 礼物: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七月读书会有感】 礼物: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七月读书会的主题来源于纪录片《教书匠》第七集《礼物》。礼物,对于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是什么样的礼物,才会令人感动,难以忘怀呢?或因为昂贵、或因为稀缺、或因为需要、或因为意想不到、或因为意义非凡……使得礼物有了超过其本身的意义。

无论是接受礼物,还是给予礼物,希望礼物带给彼此的是爱、是关怀、是祝福、是期待、是承诺、礼物在互递情谊……

而用心寻找礼物的过程是一个思念、关注、了解和付出的过程。赠予者为了把他的心意倾注在礼物上,学习物语,传递寓意。收获者心领神会,爱不释手。赠予者心思得以被理解,也会津津乐道多少年。每个礼物都是一个故事。每个礼物代表了那个阶段的期许。

片中的陈校长智慧地将“礼物”,从以往的单一的施与的公益活动,变为课程,成为引发孩子们如何接受礼物,认识礼物,将礼物作为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人与世界的桥梁。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礼物,运用礼物改良校园、教室和环境。

陈校长为什么要这样用心地思考和设计呢?除了上述的理由之外,我不由得想到了最近热播的电影《消失的她》中提到的一个隐秘但细思极恐的反常识心理现象——受助者恶意。

是指有时候,有些被帮助者会在受助中看见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并认为帮助他的人是在施舍他、轻视他。而渴望平等,追求卓越,是人天然的本能,所以受助者就会一边接受帮助,一边心怀仇恨。也有一些受助者在习惯受助之后,会将帮助视为一种义务,而施助者一旦停止施助,就会引来不满甚至恨意,这种恨意很容易催生犯罪。这是一种最不易被察觉,却最具有毁灭性的心理。

电影中的何非在真相大白之际,他喊出的那句“都是木子逼我的”,不禁让人感叹善良只换来了恨意。还有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中也出现明明热心帮助了别人,结果收到的却是怨恨,“好心没好报”,甚至“斗米恩、升米仇”这种现象,让乐于助人者心有余悸。

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是善意,但是仅仅靠扶贫,而没有扶智和扶志,以及扶知,帮助接受礼物和接受帮助的群体,提升他们的认知、激发志向,提升改变人生、环境的智慧,那再多的礼物和帮助,或许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会引发事情走向另一个极端。

赠予礼物的人应以对方的喜欢、对方的成长、对方的真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会为了送一份珍贵的礼物,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意义,可能要默默关注上很久很久,了解对方的个人喜好和目前状态,了解对方的关注和快乐,然后慢慢搜罗,周游寻踪,才能寻找到一份心仪的礼物。

打动人心的,让人无法忘怀的永远都是真心,礼物只是真心的载体。正如七月的那天,蓝天白云碧草间,读书火锅味亦香……之中感受到的那个温文如玉的美好的女子带给大家的这份礼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月读书会有感】 礼物:认识自己,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