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写作那座山——《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十九)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但要让阅读的效益凸显出来,还需要做好另外一件事:写作。阅读和写作,一个汲取和输入,一个释放和输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两条基本路径。只有二者双翼齐飞,我们的专业发展才会动力十足。第四辑《心动就要写出来》谈的就是怎样用写作让阅读更有成效的问题。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被周围人公认是“能写”的,但凡学校里需要写材料,都是跑不脱、推不掉的。但其实内心里还是极畏惧写作这件事的。写作,在我看来是极困难的。而个中原因,一下子就被常老师说中了——我的畏惧,来自于内心对于用文字袒露自己的不安。正如常老师所言,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付出勇气的事情。而我,是缺乏这种勇气的。写作,等于向天下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对事物的看法认识,所有的情感、想法,都要一一袒露在别人面前,将自己置身于大众的视野、专家的视角下,对于一个总想在人群中隐藏自己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别扭尴尬的事啊!正是在这种心理下,这些年除了必须的公文和论文写作,我很少动笔了。即便偶尔涂鸦,也只是自娱自乐,不愿示人的,偶有发表,也只在熟人圈之外。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这种心理该有多么不合时宜!这也是阻碍自己专业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克服它,别无他法,最关键的是要给自己写作的勇气。也正是因此,我加入了“一起写吧”的挑战行动,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以任务驱动自己行动起来,让写作和阅读一样成为习惯,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攻克写作难关,还要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史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的确,如何将脑海中纷繁交错的思绪清晰地表达出来,是我们提起笔来首先面临的难题。常老师教给我们两条路径:一是梳理大纲,整体“谋篇”——在既定的线性文章结构框架下,用树桩逻辑梳理自己的网状思考。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写作逻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纲结构。二是“卡片写作”,即借助类似于“卡片”的工具,沿着“网—树—线”的逻辑顺序进行写作,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写作逻辑。平时就积累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卡片,并根据信息特征进行分类,积累了一定数量之后,信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各类卡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慢慢清晰了。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往往注重所谓“文采”,强调文笔。常老师提醒我们:“写文章需要传递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不是那些文字,而是逻辑。”的确,没有清晰的思维逻辑,绚烂的文采只能是混乱空洞的词藻堆砌,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

写文章,还要克服知识的诅咒。所谓知识的诅咒,就是一个人越精通一件事,越会忘记学习它有多难。其实,我们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知识诅咒。我们往往会感叹“这么简单的内容,学生为什么学不会?”就是因为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组块来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多去了解自己和别人、和学生在知识表达、思维方式上存在哪些不同,破解知识的诅咒,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

能否跨越写作的山,其实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内驱力,是否有专业成长的强烈动机。成长的热情不可阻挡,写作的太行王屋也就不在话下。我辈当以此自勉!

《写作为什么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跨越写作那座山——《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