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夕仔,语写践行者,本职中医,广漂云南人,不读书会死星人,对象寻找中
被采访者:钟慰,一名混迹魔都金融圈的非典型IT男,语写达人,三级拆书家
第一次见到机器猫大大,是在2019年5月11日的广州语写百万大会上,他进行了一次演讲,从自然科学谈到语音写作。
自然科学跟语音写作有什么关系?彼时刚加入语音写作三天的我,感到无比困惑。还有,这个受大家欢迎的小哥哥又是谁?
随后他进行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演讲,通过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告诉我们,在语写之中"写的多,则不同"。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所使用的生物学领域的论证:
道金斯老先生告诉你我,要塑造一个完美的钟表,除了精心雕塑之外,还有一种途径是不停的造,造1万只,10万只,100万之后,完美,会自然呈现。
他感叹道,大自然用量来雕塑钟表一般的杰作,但它是一位盲眼的钟表匠。
我喜欢写文章,有小伙伴问我,如何能把文字写得简练,我的答案是,要写1000字,那你先写5000字,然后保持意思不变,删到1000字,不简练也很难。
这是来自于演化生物学的发现,写的多,自然呈现完美。
——钟慰,2019广州语写百万大会演讲
后来我知道了开智学堂,知道了他是开智的教练,长于求本溯源,被易仁永澄老师称为"找各学科基本问题就问他"的存在。
在小伙伴雯琳的心中,他既有"理性、有学识、有坚持力"的一面,又有"幽默、热情、责任心"的一面。除此之外,他每天的语音写作也非常稳定,日更一万,600多日的时光里,只间断过一日。
很高兴的告诉你,他这充满魅力的很多面,在这次采访中你都能够看到。我们甚至还浅触了多个学科的源头与歧路。
定不会叫你失望。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您自己。
我是钟慰,一名混迹魔都金融圈的非典型IT男。朋友们爱叫我机器猫。
我是爱学习的机器猫,开智学堂教练,情报/逻辑/写作/阅读技能加持,带你制造成长的竹蜻蜓。
我是爱唠嗑的机器猫,语写达人,拆书帮三级拆书家,帮你打开思维的任意门。
我是爱运动的机器猫,户外/健身爱好者,一年从胖子减重成功,给你变变变的时光机。
过去一年,写过文、带过娃、玩过音乐、爬过雪山,努力在真和美之间找到平衡。
有烦恼,有愿望,欢迎来找机器猫。
什么缘分让您知道『语写』的呢?
我和剑飞老师认识在两年前,一次时间管理的分享,我报了名,加了他微信,但没有去~~~
之后,零零星星看到他在种草语写,留下了点印象。
2018年5月,我有些空虚,报了不少课,又总觉得不得劲,想学些特别的,看到了花姐的推荐,立马种草。
在报名前,我都没和剑飞聊过,了解寥寥,属于自发送人头那种。(笑)
加入语写的初期是怎样的?和加入前的期待有什么不同?您觉得『语写』应该是什么样?
剑飞老师这个人有点奇怪,联系了之后,只谈了十分钟,就给我布置了第一天的作业:写一万字。
我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想到是认真的,从那刻开始,我写了600多天。
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这课是个黑科技,会有什么高级录音装备,运行人工智能软件之类的,没想到这么简单,拿出手机,立马开干。
第一天挺奇妙的,我以为自己惜字如金,没想到还真能嘚不嘚(指不停说话的样子),写到半夜。
剑飞老师还很讨厌,他说要没有输入,直接开写,我没有听。
大概写了一周,才有了感觉,工作汇报、读书笔记。写不多,自由才能创造。
在您心目中,剑飞老师是个怎样的存在?
剑飞是个特别自信的人,他怎么就觉得,讲个10分钟就能忽悠别人去写一万字呢,要是我,怎么也得讲20分钟(笑)。
剑飞也是个柔软的人,你看他说话那个轻声轻气,还有老是很腼腆,旁敲侧击地催作业。
剑飞也是个不是理工男的理工男,他对工具的执着和爱,真是让我这个正牌理工男汗颜。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工具,喜欢钻研,是做不到这么长的投入,去发现语写这种奇妙玩法的。
您学过非常多的东西,上过很多很有价值的课,现在折回头来看,能不能给处于知识焦虑的小伙伴们一点关于学习的建议?
这个问题,好多朋友都有,焦虑的根源是想要的太多,但获得太少,收获得少,又会想要更多。
很多人有个错觉是,只要学了,我就能改变。但如果把改变看成结果,那原因可能是ABCDE...有很多,学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
所以,首先,放宽心,学了再多,也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还有大量其他要做的。其次,别着急,一个个问题来,哪怕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也是解决了,比原地踏步强。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关键投入:时间,就像语写一样,坚持每天做一点,享受每天做一点,很多时候,你没解决啥问题,但问题自然消失了。
关注脚下,持续行动,慢慢走,不焦虑。
我很好奇,您在平时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家人孩子和朋友觉得您是个什么样的人?
简单来说,我是个懒人,可以一年不买衣服,可以几周吃同一款午餐。
我也是个没啥脾气的人,熊孩子怕他妈,不怕我。但我轴起来也很轴,以前动不动去拍领导桌子,现在平和多了。年轻时,朋友爱和我聊天,我很耐心,而且从来不嚼八卦。
生活中接触久了,都会发现我有些丢三落四,常常忘事,这也是要不断记录的原因,记忆不好,才格外喜欢写。
也有很多朋友觉得,我是个多面的人,文如其人,我的文字时而烧脑嗝人,时而多愁善感,时而好玩活泼。
但我觉得,每个都是我,人是复杂个体的集合。
能不能讲一个跟『语写』有关的,令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我600多天的语写,中断过一次,那是在尼泊尔的雪山上。
那天是我们冲顶,天没亮,就从营地出发,行至中途,漫天大雪,错过了饭点,饥寒交加,到达营地,已是临近傍晚。
虽然累,但还心心念念,想写点啥,但山顶的信号实在糟糕。
飞烟子姐姐提醒,语记不用联网。我到了屋外,想试试看。
那个时候,我的位置是营地的大院,面前是群山,头顶是星空,我用冷得发抖的手包裹着手机。刚说了两句,就被一股体内的暖流包围,突如其来,我哽咽了。
这是没有语写的一天,但我一直都记着当时的感觉,这股暖流也一直指引着我。语写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
您的学习被称为“深度去往知识源头”的学习,一般要进入一个学科会怎样去做?有没有自己定义的几个阶段和行动?
「深度」这个词给人些误解,似乎是保持专注在一个领域,我其实是个挺花心的人(笑)。
源头未必会深,只是更准确。大神创造一流的思想之后,后人不断传播会将思想稀释,当然也更易懂。
我喜欢跳过二手的传播,去看原始信息。我觉得,比较“看源头知识5遍”和“二手知识5个”,投入类似,收益更大。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种偏好。
「学科」这个词也给人误解,可能受到学校里影响,觉得高大上。实际研究中,你可以把学科,认为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有一定共识的方案,常常是很小的。
学习学科,先找到学科背后的问题(从创始人的文章找),了解主要的贡献者和内部术语(教科书里有),看几个前沿的案例或产品,就有点感觉了。
看成解谜就行,了解谜题,找到前辈,收集线索,再综合整理一下。
另外,学术书籍,一定不要泛读,而是带着解谜的心去跳读,因为学者大多心思不在文字上,很催眠~~~
我总结一下,就是3个方向:行动1 : 找到学科背后的问题来源:创始人文章作品行动2 : 了解主要的贡献者和内部术语来源:阅读相关教科书行动3: 结合现实来源:看前沿的案例或产品对么?
对的,不选择的话,书太多了,看不过来。
那那那看最经典那些?
看最早的。
最早的,有时候会不会思想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到后面的作品会不断更新思考?
会的,学科的思路和方法一直在变,但要解答的问题是不会变的,否则就讨论不起来了。
说到这里,您说的“找到学科背后的问题”“带着解谜的心态去跳读”还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啥也不知道怎么寻找背后的问题呀?没有谜题怎么解密呀?是问自己“他在讲的是什么”吗?
不不不,你不会无缘无故学一个学科的,咱们毕竟不考学位,肯定是带着问题的。
比如,我最近在看教育神经科学,是因为想研究下怎么让小朋友学好数学~~~
所以您的意思是说,解决预设的现实问题。
对的,起因是有个现实问题,但也不会这么凑巧,每个问题都对应了一个学科,学科的问题会更大,能部分覆盖你的问题。
哦!原来如此!不过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可能我学科比较特殊吧。我是个中医,但学习中医需要对大自然很多个学科的理解,比如为了感受理解中医理论的很多内容,我会去研究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但是我在研究之前并没有很实际的问题。它并不能帮我解决某种病怎么治。只能说,有可能,帮我理解人体气机运行和疾病的形成,甚至研究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会得到什么,通常是在研究过程中灵光一闪,类比到中医。
这和语言学挺像的,语言学不研究怎么说漂亮话,只是研究“语言是怎么起源的”,知道了这些,就可以人造一套语言系统来。
那对于这种情况,您怎么理解的?
我还是觉得,你不会没来由的去研究气象学,你大概只是想知道“气候”和“身体”的关系,这是一个问题啊。
是的,但这个问题相对非常大。
所以,你研究不应该是气象学,而是气象学里和人体有关的那个子学科,这样才对。
好……好像有道理,顺便再问一句,学者的心思不在文字上在什么上呢?
在研究上,会忽视文字表达,各种病句,乱用术语,随意挖坑。
您说的语言学,这个也好有意思啊!
比如,我前段时间看到,占星学,底层是语言学~~~其实占星是全新构造了一套语言系统。
您对跨领域的触类旁通怎么理解的?曾经有人告诉我,这关键在于“多联想、事事联想”,您觉得呢?
这个问题从「学什么」角度会更容易一些。这么多知识里面,有一些知识天然比较容易迁移,有一些知识就不容易。多学习那些可迁移的知识,就容易跨领域触类旁通。
不要太高估自己自然而然的联想,有太多的错误,而要相信知识本身。
比如,我这一年主要学习的是认知科学,研究大脑是怎么思考的,就会发现对各个领域都有帮助,这是这类知识天然的优势。
跨领域不是杂乱的碰撞,而是有几个主干,去和其他分支融合,这种做法更高效。
甚至可以沿着这些领域学者的步子走,比如 认知科学家,就有研究 语言、音乐、阅读、教育... 有很多现成的跨界知识。
人的学习从模仿开始,多看看高人是如何跨界的,自己也就慢慢有感觉了。
您说的“天然比较容易迁移”的知识,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能再多举一些例子么?
有什么特点,我描述不准确,容易迁移的大多本身就是跨界知识,或者是随时代趋势而来的新知识。
比如:认知科学,研究人如何思考;网络科学,研究网络时代下的趋势规律;还有演化生物学,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
“跨领域不是杂乱的碰撞,而是有几个主干,去和其他分支融合,这种做法。”会建议我们先建立某几个领域的主干么?
对的,先建立起几个主干,了解越深,越容易迁移。
您有比较欣赏的跨界高人,可以建议我们看看吗?
远一点的有: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比较近一些的:塔勒布、斯坦诺维奇。
感谢您的解答和推荐,刚刚咱们聊的多是比较务实的学科。我还很好奇您对很多比较玄的,非常理念类型的学科是如何理解的,您喜欢哲学、科幻类作品题材么?
那就先简单说说哲学吧。
哲学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亚里士多德和维特根斯坦,前者是哲学的起源,后者是哲学的转向,看哲学大致也能分成两类。
由亚里士多德而起的哲学,研究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会死,就是这类问题。
我看哲学是比较少的,这类知识的初衷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更多问题,指向更深层的思考。如果你思考一个问题很久,陷入僵局,哲学会带来启发,但从0到1,哲学做不到。
哲学很擅长回答意义的问题,因为千年来反复讨论,如果有人生意义的迷茫,看哲学书没错的。
从维特根斯坦开始,哲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不过于关心背后的原理,而是从现象去查觉规律,最著名的当属「科学哲学」,也是科学家的思考方式。但这类哲学,比较难,开始引入数理,不是那种舒服阅读的哲学了。
我是个科幻迷哈,看《科幻世界》长大。我理解的科幻,首先是科学的,其次是幻想的,像《三体》《你一生的故事》《基地》,虽然充满幻想,背后是有科学逻辑。
年纪大了,看的少了,毕竟和现实有所差异,不如直接看科学书。
题外话,在现实世界中加入些科幻元素,比完全架空的幻想世界,更好看。
最后,能不能再说说『语写』训练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收获?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进步?
这个问题有些大,之前写了好多文章,脑中涌入了大量的信息。
我最大的变化,是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每天早起语写。
我经常和人吹嘘,我是个天天思考人生的人。
时间长了,会发现自己获得了一个奇妙的空间。
有什么不开心的,往里面一躺。
有什么想不通的,往里面一瞧。
实在是不得劲了,还能从里面呼吸氧气。
我有一种很强的安全感,今年大大小小做了几百次分享,可以说大多数都是以语写为起点,好像一旦拿起手机,啥困难都没有了。
我不知道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当你每天在进步,也就习惯进步了(笑)。
人类的进化史,是一部解决问题的故事书。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避于禽兽虫蛇,而构木为巢。钻燧取火化腥臊,以免生食伤腹胃。
在现今,这个过程在现代商业的创新策略中,被称为"补充型创新",多针对某个已有市场的缺口,或尚待完善的、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的创造补充及开拓。
而这一条路,也像一条世界为我们铺好的小道,有时我们走一步,解决一个问题,又再生出一个问题,又再往前走一步,不知最终通向何处,也不知还会看到怎样的风景。
如果你想去深挖某个学科,去追溯某个领域的源头。
如果仿佛有一团火,推着你的背让你前进;或者似乎有一缕风,轻轻的在你心头吹过,让你忍不住把目光投向远方。
这时,你究竟是想寻求什么?想体验什么?想找到什么?或者,是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他对你说: "有烦恼,有愿望,欢迎来找机器猫。" 如果把话筒递到你的跟前,你还想问什么?
打出这句话之后,我的手停在了键盘上。
我转头望向窗外,天已经黑了,但路上纷扰热闹,灯光彩彩。
或许我们都在混沌中追寻着不辨形影的真理,寻找着无穷尽的问题和答案。我们孤单,我们也不孤单。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如果你愿意,语写也可以陪你。
(机器猫钟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