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之———自由与纪律

2021年12月31日 周五 晴

不知不觉,年终岁尾,以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结束过去的一年。

                            1

某种意义上,本质上自由与纪律是一对矛盾,自由关怀首创,纪律关怀训练,训练会扼杀首创精神,首创会伤害训练。走向极端,一个是自由主义走向放任,一个是走向行为主义训练,因此要做好二者的整合。

比如,中国的数学教学,中国的学生聪明,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为什么?中国学生重视训练,训练、训练、再训练,识别各种题型,应对各种考试,代价是有天赋的孩子有成就的孩子不多。以训练的方式学,学的是解决特定问题。无论哪种模型,只要识别即可。若不是特定问题,而是需要用数学作为工具解决具体问题就不行了。因此,中国学生更多是解决现成问题,而不是把数学当成工具,创造一种模型,这种创造力的丧失是可怕的。1+1=2的终点是精确的知识,这与怀特海的精神是冲突的。浪漫、精确、综合,意味着学习的起点是研究,终点是研究,中间穿越的是建模过程。要通过建模过程,知道模型是如何建构的,这是数学的发生学。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给现成的结论然后反复练习去适应不同的题型,我们是要帮孩子形成一个创造数学发明数学的过程,孩子需要通过探索数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加减乘除在什么处境下被发明建构的?建构的过程足够长,对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好处。直接给结论,反复练习,学生学的东西很死,首创精神就缺乏。长期的机械训练对高智商孩子是有损害的。

对家庭的启示就是,在小学阶段,不要太关注分数,让知识填满孩子的生活空间,生命没有弹性。玻璃大王曹德旺说,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孩子找不到工作,在家躺平,企业也找不到人员,即使找到企业也需要重回炉灶,重新训练。

                            2

在教学中,虽然能够将题型完全穷尽教给孩子的老师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不能向数学家一样教孩子学数学,但这些老师毕竟是好老师。多数情况下,大部分老师运用的是题海战术,用时间获取胜利。但是从本质上教学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但是,也不能在教学中一开始就直奔模型而去。

我们需要让孩子经历一个有数之前的探索过程,当然孩子的探索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减少了浪费,知识的建构过程比知识的结论更重要。建构过程是达成共识,因为我们希望孩子从中习得建构逻辑,可以自己概括对象,发明工具去解决特定问题。在双减背景下,老师的负担进一步加剧,躺平成为首选,老师连专业发展的需求都大幅下降,因此家庭可以做一定的弥补。数学建构过程不是1234直接背下来,而是背后的生活经验是什么?是从哪里抽象出来的,是什么东西的表征?孩子需要从物品抽象成加减过程,对专业要求蛮高。

                            3

前面讲首创精神,后面讲孩子学的东西需要边界。(苏霍姆林斯基第一套大纲)把孩子掌握的核心知识识别出来。怎么掌握第一套大纲?那就需要掌握第二套大纲,第一套大纲是精确部分,是在意识层面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二套大纲是潜意识层面。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两个词: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这里边有彻底的确定性,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需要精确背诵的,在现在的教材学习里面,孩子到底需要学什么是模糊的,导致的结果是真正要学的关键知识孩子没时间学,而非关键知识大量占据了时间,学的多,样样没学好。

知识清单就是把孩子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识别出来,另外的不需要记忆。每门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是什么?要识别。

双减以前,大家处理这俩问题主要依据大量做题,题多了,慢慢很多东西就知道了。双减必然带来知识清单研究的热潮,减轻学生负担。

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是把课程改革变成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沦为了新一轮的公开课,或者工具论。我们对知识本身没有加快研究,而知识清单会带来的知识本身的研究。但这个问题对中国整个教育是很薄弱的。市面上的知识清单往往是知识的堆砌而不是逻辑的更新,真正的知识清单是以简驭繁,核心知识是种子,是根里出来的结构。孩子到高段学业成绩落后,中学学的茫然,低品质的勤奋等原因是学生不清楚知识逻辑、知识结构、关键能力是什么以及关键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

确定知识清单的下一步是什么?速度、速度、速度,就是刻意练习,少而透。少是课程论,透是教学论,在教学上必须让孩子牢牢掌握,知识必须被结构化,必须加以利用,必须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必须形成闭环,而不是简单背诵,而是通过专注,把一个知识点彻底突破,形成闭环。这里面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善于学习的孩子会把握根本。现在的家长有个习惯是只关心孩子有没有做完作业,把作业当成学习的终结,大部分精力耗在作业方面,没有把作业当成途径,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从知识掌握本身来做反思。

                          4

知识清单要把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具体化,用知识清单的方式提升一所学校整体的成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那如何设计知识清单?

以低段语文为例,谈知识清单要有内在的理解,拼音、识字、看拼音写汉字、近义词、反义词,每个单元都有一大堆。结构化的思考,小学低段到底要教什么?识字、朗读、写字。识字意味着什么?要清晰。在1、2年级,学习识字时,你的核心是什么?字源。字源意味着什么?中国汉字多数是形声字,需要批量识字,教学的重点是基础资源的象形、指示、会意,他们是汉字最基础的构成部件,这才是真正核心的东西。我们要通过汉字,返回到构字部件,通过构字部件去解释千变万化的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三种或四种造字法的基本观念以及围绕这些核心部件的基础资源,它的数量非常有限,那就是小学低段识字的核心知识。然后延伸到一类字,二类字。再对易错字掌握一个清单去巩固。长文挑战+绘本阅读,双管齐下即培养了识字能力,有培养了阅读能力,为高段学习打好基础。关键是孩子在理解字而不是背诵字。

如果是小学数学呢?小学低段数学识别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是一个概念。把最早的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树形结合思想形成基本的模型,生活经验大量带入,对后期模型的表达有好处。掌握的知识是对概念的建构及背后的数学思想,孩子的计算会很灵活。在小学知识清单的核心概念并不多,但现在的问题是核心概念没有被掌握,没有被很好的传授给孩子。孩子通过大量做题形成的套路,只要题型一变,就无法应对。一个数学老师需要真正理解模型也是蛮困难的,没有认知心理学的背景,会变成一种题型总结,当然能总结好的老师也是好老师,总结到位、总结到底层逻辑,那就意味着他完成了建模。

                            5

p50页。此段讲浪漫之后的综合,也就是以探索开始,以探索结束。学习分成四个境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学习不可能发生);我知道我不知道(知无知是学习的开始);我知道我知道(学习的过程);我不知道我知道(学习的智慧阶段,知识减少,智慧形成,知识变成信息)

如学历史的高中生与历史学家同时参加高考,历史学家大概率考不过高中生,原因是用进废退。历史学家不会记大量的历史知识,但仍记关键知识,遗忘是正常健康的,他拥有的是看到文字后的自然反应。成人的学习力高于孩子而不是相反。如一个高手看电影也是在学习吸收但没有意识到他在学习,这就意味着他有某种智慧与洞察力这叫智慧增长,知识将减少。而且通晓原理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验你的就是判断力,就是智慧,若一个老师对教材非常熟悉,上课是会获得一种自由感。现在上公开课敢于真正放开课堂不多,多数看起来是表演自主学习,是通过某种设计牢牢的把握在手里,因为真正放开后孩子提的问题老师感觉到回答不了。因为老师在知识面前完全保持自由老师需要准备好。学生不按套路来老师麻烦了。知识变成智慧的过程是挺麻烦的。

知识的三个层级:记忆、模型、精彩观念的诞生与最后的综合运用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精彩观念的诞生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课堂应该是精彩观念的诞生不是把现成的东西交给孩子。一个好故事是创造一个情境。比如,某个知识出来这叫精彩观念的诞生。若在百分数外面加一个故事的壳就不是精彩观念。我们看到多数的数学绘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绘本,他们没有创造一个精彩观念的诞生的环境。我们讲的浪漫阶段就是创造一个问题情境,没有问题语境,概念就出不来。起点是精彩观念的诞生,终点也是,中间有两种学习方式:对事实性知识需要记忆,对核心概念需要理解与建模。我所说的环境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产生认知冲突,场景、情景、交集点都是一个情境,就是浪漫引发认知兴奋的东西。

                          6

p51页,此段讲浪漫在13、14岁,精确在14–18岁,综合在18到22岁。也就是什么季节种什么花。每个学科都有关键期,这一点特别重要。语言学习启动关键期,科学学习正处于浪漫阶段,0–18岁的语言学习是什么过程?不能违背。什么时候加大阅读,早期阅读要跟上,若四年级阅读的难度没跟上,孩子进一步的发展会受阻。大部分孩子的停滞都是在四年级后。1-4年级学字词快快乐乐,一旦进入青春期或青春前期,要增加学习难度。

相对而言,科学学习比较滞后,较小年级的反复灌输精确的科学知识,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躲避能够丰富他们心智的科学主题。现在流行的全科阅读是一个很扯的话。孩子早期的科学学习是种植(生物学)和动手操作(物理化学)不是过早的背诵科学结论,孩子与大自然活生生的接触不要被斩断。有些孩子科学知识非常丰富,其实孩子没有创造力,仅仅博学而已。最要不得的是课程上的一公里宽,一寸深而是少而透,是对某个主题咬着不放。如果孩子从种植开始,嫁接等一系列活动做下来,有场地,有实验,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学习。若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不要把科学阅读当成科学本身,数学也是如此,也就是不要把文科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孩子的阅读是有关键期的,写作有关键期,写作提前,孩子会厌恶写作,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的模型会很难让孩子学会生动的表达。孩子早期就要像流水账一样表达,流水账恰恰形成了自身生动的节奏,然后到初中阶段,再给以一种规范。艺术、科学都一样,原理是一样的,精确的东西不能太早。一般来讲,早期要有自由探索,要在文化学习中沉浸,小学阶段兴趣广泛是必要的。

                          7

p52中间—54,学生成长不只是认知,并不只是学文化课,是学会生活,它是充满活力的。认知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发展有赖于自身的冲动。内部因素、心理发展、整个创造力来自于内部但可以被外部来自于家长老师的力量所激发或扼杀。

生活的艺术不仅是刚才讲的东西,也包含科学、艺术、宗教、道德等。每个个体都表现出一种生存的探险,生活的艺术就是要引导,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引导。我们讲的浪漫、精确、综合的原则或者自由与纪律的原则,对于宗教同样适用。为什么?道德这个词小小的消极意义上说是宗教的死敌。“道德的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把道德当成一个动词,也可当成名词。道德戒律、规则等,充满活力的道德一旦凝固成道德律条就有可能遏制人的活力。宗教也一样。宗教里面的教义就是道德律令,一旦不能随着时代进化而凝固成固定的东西就对宗教的发展构成妨碍。对宗教来说,过早的进入精确阶段,律令过早成熟稳定下来,对宗教也是死亡。宗教的活力来源于不断的宗教改革。生活是一场探险,宗教道德化就是教条化导致宗教本身的死亡。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宗教?道德不是一个乖孩子,道德不是服从,最早的道德其实是自由,最高的德行就是自由尤其是在康德那里。最早的道德也是有活力与生机。仁义礼智信中,仁就是不麻木,对大地万物油然的喜爱,这就是道德,是道德的源泉,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道德是一种向上感,如此理解道德,道德就是处在一种不断进化之中,道德一旦变成某种条例凝固下来,道德会成为杀人的工具如三从四徳等。人很容易理解道德为死的东西,古代女人缠小脚,后来不让缠的是男人,激烈反对的是女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的束缚是一个什么程度。道德的小小的消极意义就是凝固成为教条,丧失活力,而宗教的核心就是宗教的教义,本身也是道德信条。

什么是宗教?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宗教在本质上是对自身可能性以及对于种群可能性的绝对信仰。我们是用上帝或者什么形象去表征它,通过表征,宗教给我们生活以意义、活力、存在,即悬空又坚实立根。没有信仰很可怕,没有意义感也很可怕。中国古代如何令人敬畏:祖先,形成现实生活的敬畏感,它是有价值的,但一旦被教条化呢?成为杀人的工具。如同在学校处理问题一样,生命活力与规章制度处在矛盾之中,也会带来必要的调整。教条化的道德对活力的束缚,比如课堂模式。

                          8

艺术教育如何导向美感?

艺术、道德、宗教意味着生命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国,此阶段不好理解。因为中国是偏功力主义的,中国很少有形而上的追求,中国人所讲的道德往往不具备纯粹的道德,也是当成工具的,江湖义气在中国最流行,道德本身被工具化。那我们要不要教孩子做道德的人?

我们不能把道德看成高尚,也不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要意识到,道德是生命深处最深的渴望,对道德的感受和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否则道德是功利主义的。因为我对别人好,别人才对我好,而西方人不是。我们读书受西方人的影响。一句话,人是自私的,人就是为自己好,我们对孩子好,是因为孩子带着我们的基因。但我们必须要教会我们的青年回答“道德带给我们什么?”若觉得道德带给我们好处,这仍然是低级欲望的好处,那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从道德中感受到的。某种意义上讲,把人降低到物质层面,机关算尽,无非是车子好一点,房子好一点。我们停留在低级层面的欲望的幸福是极其有限的,这是关键。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之所以是有道德的人,是因为道德带给我们更深的快乐,如果道德不能把人导向幸福,道德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的人生幸福是多个层面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多个方面有体现。

“教育中的宗教问题太大,以至于无法在此演讲中讨论,提它是因为防止一系列怀疑,要从狭义上理解”。我们分析出较高层次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展是自己训练自己,收获是自身的收获。教师有双重作用,人格与个性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和环境。它的作用是避免浪费,最近发展区就是解决浪费问题,浪费在低层次的生存阶段是自然的进化方式,那是根本的动力。对价值的理解,一旦讲到价值就是较高层面,是对重要性的认识。无论科学、道德、宗教领域概莫如此。让个性与超越自我融合,也就是超越自己沉重的肉身,不但超越本能自我,也超越这种现实存在的自我,我们用一种更高级的东西赋予我们生命更高级的层次以及更高的幸福。超越自我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道德、宗教、艺术,这种融合需要各种形式的疑惑。宗教有崇拜以及各种形成的欲望。对价值的认可会令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有了信仰,人的力量就增强了。我们对教育的信仰会带来我们教学上的飞升。宗教、艺术、德性都是把可能性激发到一定的程度,没有它,生活将恢复到较低的层面,被动的状态。在较低的层面,渴望就是食物,是更好的房子,是一种束缚。束缚会带来收益,同时也带来恐惧,唯恐失去,但一旦提升到更高的道德,更高的艺术,宗教,我们与超我的东西融合,我们就会忘我,解脱了束缚。尽管我们生活在此岸(被动的)我们的肉身会满足,但彼岸的重要性在那里,我们也会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来回摆动,生命就会了弹性。

学生为什么要学艺术?生命有弹性,孩子会很脆弱;没有宗教,也很脆弱,会被其他人的评论压倒。精神境界在高层被打开。这对中国人是陌生的,但对西方人是重要的。怀特海从心智开始讲,最后落在高层落脚,下一段落到教养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目的之———自由与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