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焖鸡”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真的那么不堪吗

“顶缸达人”汉王朱高煦,在历史上绝对算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物。

抛开别的不说,就说朱高煦被扣到铜缸里,活活被烤死这个情节,就是他自己的作挣回来的。

明宣宗朱瞻基去看他,按的什么心,暂且不说,作为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朱高煦,能不能不要那么任性,还伸脚把皇帝绊倒,被扣缸里了,好赖说句软话,求个绕,也不至于被烤死吧!




朱高煦是一个一生放飞自己,“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任性小伙,因此自己惨死,全家也被杀了!

但是要说朱高煦就真的一无是处吗?肯定不是,在打仗这方面,他就很有天分,深得朱棣的青睐。

参与靖难之役,多次在险地中救出朱棣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也有可取之处,如果把一个人放到他自己适合的位置上,他可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朱高煦也一样,平常不服管教,违法乱纪的事没少干。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难,朱高煦跟随朱棣出征,作战中经常身先士卒,担当全军先锋。

白河沟之战中,燕王朱棣被建文帝大军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差点被瞿能生擒。

在燕王军情况危急,上下惊惧之时,李景隆的大旗被大风折断,朱高煦乘机率领精骑突围而出,从背后放火攻击建文大军,再率军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建文军溃败,燕军大胜。




东昌之战,这场战争对朱棣来说,可以算噩梦了,要不是朱允炆脑残,朱棣基本就在此战前后报销了。

盛庸率军在东昌城下迎战燕王军队,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朱棣陷入重重围困,张玉、朱能率军杀入重围,救出朱棣,张玉战死,朱能和朱棣突出重围。

在朱棣单枪匹配,眼看就有被盛庸的军队追上的时候,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救回朱棣,击退追兵。

朱棣率军在浦子口与魏国公徐辉祖、盛庸率领的官军作战,在燕军频临崩溃的时候,朱高煦率领番骑及时赶到,燕军士气大涨,彻底击败官军,兵临南京城下。




所以说,朱高煦虽然很多时候,人品欠费,智商也不在线,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的屡次救朱棣和燕军于危难之际,他的军事才能是很不错的。

对他的能力,朱棣也是极为认可的,因此在即皇帝位后,命令朱高煦率军进驻开平,负责边境的防务,如果能力不行,也扛不起这个责任啊!

自小顽劣,就没干过几件让人满意的事情

朱高煦小时候,跟其他藩王的世子一起在京城学习,这小子那会就不好好学习,而且经常满嘴放炮,把朱元璋气得都想揍他,十分讨厌他。




朱元璋驾崩后,朱高煦与世子朱高炽一同入京,徐达的长子,也就是他们的舅舅徐辉祖,看见他平日里不务正业,整天净干坏事,于是就告诫他,劝他善良。

这小子不但不听,还把舅舅心爱的马给偷走了,偷偷跑回北平去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这是人能干出的事吗?

朱棣即位后,朱高煦经常自比为李世民,索要天策卫做自己的护卫,行事越发地放纵。跟随在朱棣身边,经常挑拨是非,排除异己,大学生解缙被陷害冤死,内阁黄淮被下狱。




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是仍旧赖在京城不肯就藩。私底下招募强健的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放纵士兵劫掠地方。

兵马指挥徐野驴看不下去,把违法的士兵抓住治罪,朱高煦很生气,用铁锤击杀了徐野驴。

就藩乐安州,策划谋反,上演一场造反闹剧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到南京后,听说了朱高煦违法乱纪的十余起事件,大为震怒,恨不得宰了这个人渣,将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

此时以仁德著称的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情义,在朱棣面前极力求情,最终将朱高煦的亲信诛杀,了结此事。第二年,朱棣徙封朱高煦到乐安,并命令他即日启程。




朱高煦到达乐安后,就开始效仿他爹朱棣,策划谋反事宜。搞笑的是,别人谋反都是悄咪咪的,就他搞谋反大家伙都知道。

为了安抚他,仁宗朱高炽从太子时就一直劝诫他。朱高炽即位后,为了打消他谋反的心思,把他召进北京,善加安抚,赏赐数以万计,同时加封他的儿子们为郡王。

朱瞻基即位后,并没有计较朱高煦在他从南京返回北京途中的截杀,对朱高煦提出的建议基本是言听计从。没成想,朱高煦竟然以为朱瞻基软弱无能好欺负呢。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起兵造反,起兵之初,朱高煦自以为天下尽在自己掌控,还想着联合英国公张辅,结果张辅根本不搭理他,扭头就向朱瞻基告状去了。

明宣宗朱瞻基在确认朱高煦造反后,率军御驾亲征,看到朱瞻基御驾亲征,曾经面对朝廷官军勇猛无畏的朱高煦,开始害怕了。

朱瞻基率领朝廷大军抵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天决战,结果晚上朱瞻基就发起心理攻势,向城中发射劝降书。

这时城中的叛军就开始人心动摇了,很多人就想把朱高煦擒住送给朱瞻基戴罪立功。朱高煦就被吓到了,于是派人联络准备第二天出城投降,结果投降的半道上被人劝回来了,朱高煦就偷偷从小路出城投降了,也是个人才啊!



任性作死,害了全家性命

朱高煦投降后,群臣估计以前没少受他的气,所以都请求朱瞻基诛杀朱高煦。但是朱瞻基这个人啊,可能想做个仁德帝王,也就没有杀他的叔叔朱高煦。

班师回京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西安门内,同时参与谋反的有六百四十多人被诛杀,另有一千五百多人被处死或发配戍边,就这样汉王党的势力基本被清理干净了。

没过多久,不知道是哪阵风跟朱高煦过不去,反正这一天朱瞻基准备去看看他叔叔,两人聊了很久,估计是发生了口角,朱高煦就伸脚绊倒了皇帝。




这时朱瞻基就暴怒,恶向胆边生,命令用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也犯起了浑,把铜缸顶起来,我就是不让你如意,结果朱瞻基命令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随后他的儿子也全部被杀。

其实,朱瞻基并没有他的父亲朱高炽那么地仁厚,他留着朱高煦,可能目的本来就不单纯,从他作《东征记》就能看出来,他想把这次平叛,当作自己的一件功绩,说明他很在乎脸面和别人的看法。

这也大致可以推测出他不是二叔朱高煦的原因了,一个原因是朱高煦是一个活着的记录功绩的标本啊,他汉王朱高煦多牛逼,总是吹自己靖难首功,那又怎样,不是落到小爷的手里了。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标榜自己的仁义的名声,你们总说我爹仁厚,看看我也不差吧,朱高煦什么德性,曾经想杀我,后来还造反,就是这么个人渣,我朱瞻基就是能不杀他,就是这么宽容大度。

第三个原因,就像《东征记》一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心情好的时候,还可以去看看他二叔,嘲讽两句,斗斗嘴,找点乐子。

不过最终呢,他也是低估了他二叔的大无畏精神,都成了阶下囚了,脾气还是那么暴躁,还是那么地任性,不受人气,不高兴直接动手,所以朱瞻基也就直接撕下伪善的面孔,给了他二叔一顶火红的铜缸,让他活出最后的灿烂!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焖鸡”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真的那么不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