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研一某普通学生,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划了范围了老师,同样即将要考试的同学可以凭借上交学生证明戳我领取划范围的canvas录屏,就不私自将老师上课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了,感觉怪不好的。
以下为博主根据老师画的范围大致整理的知识点,欢迎交流
分值:平时30%,闭卷考试70%
- 选择题:10个,每个2分,共计20分
- 简答题:4个,每个5分,共计20分
- 论述题:2/3选2,每个30分,共计60分
- 多答,别空着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与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主要体现在:它在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视野方面具有全球性,在针对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与行为具有批判性,在围绕创建生态自然界的目的设计方面具有和谐性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
生态自然观主张“和谐”是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人来自于自然界),
亚里士多德(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中国古贤者(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斯宾诺莎(人来自于自然界)
卢梭(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本身带来后果)
马克思恩格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生态学
- 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
- 研究生物多样性
- 生态技术,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它是由氢核聚变反应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沼气利用技术等构成的生态技术体系,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 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
-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技术。它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 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虽然依据不同的自然科学(生态科学和生命科学)理论,各有其不同的对象、目标,但它们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它以人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强调人和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有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助于人们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或生态技术创新体系
-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和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它和新发展思想相一致,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理论前提
(3)为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整个第三点非常重要)
-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生态文明是什么,只要涉及到生态问题就答上!!!
- 习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它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完善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五位一体”:{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
- “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全面深化改革 、 全面 依法治国 、 全面从严治党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它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涉及到“生态发展”的问题的话需要答上)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其目的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推动绿色发展,既需要更新发展观念,更需要发展绿色科技,开展绿色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绿色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
依靠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深化机制和体制改革,才能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有空的话整个大点看一下提炼一下
可能角度:人工智能,Chatgpt
-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时,胡克指出科学的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科 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二是,科学应为社会服务。
- 默顿: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军医和日本731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引起世人极大的愤慨和担忧。1946 年在德国的纽伦堡军事法庭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规范人体试验的“法典”,即 《纽伦堡法典》 , 开启了人类规范人体试验的先河。在此之后,人们以此为蓝本,制定了包括 《赫尔辛基宣言》《东京宣言》 在内的一系列规范人体试验的国际“法典”,以此指导和规范人体试验。
从1964年问世到2008年完成最新版修订的 《赫尔辛基宣言》 ,被认 为是指导人体试验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献。该《宣言》明确指出:“医学的进步是以研究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最终必须包括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兖。那些在医学研究中没有充分代表的人群也应该获得适当参与研究的机会。”不过,该《宣言》同时指出:“医学研究必须遵守的伦理标准是,促进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健康和权利。有些研究人群尤其脆弱,需要特别的保护。这些脆弱人群包括那些自己不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人群,以及那些容易受到胁迫或受到不正当影响的人群。”
科学家常常利用动物做实验,此时。本着生命伦理的原则,应该遵循“动物伦理”。现在许多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制定了“动物实验伦理规抢”,其内涵主要包括:
实验不合法认定,即任何一种动物实验都将被认为是不合乎道德的,除非实验者能够证明该实验的合理性;实验者要承担举证的责任,除非该实验的好处非常明显,否则该实验即不合理;尽量提高被用于实验的动物的“福利”,减少动物所遭受的不必要的痛苦;尽量减少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尽量寻求动物实验的替代实验等。
科学应该是一项增进人类公共福利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事业,必须遵循“公众利益优先原则”。但是,随着科学研究和科学组织的社会化,科学技术劳动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强烈。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能创造巨大的财富,也能产生深重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严重危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公共福利、有损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科学活动,都是不道德的,科学共同体应该对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1984年,由一批科学家联名制定的 《乌普斯拉规范》 明确提出:科学家应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应用及其应用后果不致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科学家应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危害我们这一代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科学成果不应该应用于或有利于战争和暴力;科学家应保证他们所进行科学研究的应用后果不与国际协议中提到的人类基本权利(包括公民权、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权利等)相冲突;科学家应认真地评估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后果的严重性,并对其产生的后果承担特殊责任;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科学活动与这一伦理道德规范相沖突时,应该中断研究活动,并公开声明他们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
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领布的 《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 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这一声明应该是对科学家科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进行伦理甄别的最高原则。
“公众利益优先原则”,《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
工程师
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发展 ,为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指明了最高目标 ,技术共同体的主体是工程师。
公众、环境、同行、甲方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观念和道德的规范,是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事实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在现今社会科技活动中更应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执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
我认为科技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执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只有具备相应的伦理责任素养才能扎根于科学服务于社会。思想境界上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为人类谋福利;为真理而献身;坚守爱国主义;坚持人道主义。在科技工作者应具备以下素养:责任、诚实、严谨、理性。当然由于科学和技术也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试验和动物试验,应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则应遵循一定的执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并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随着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如克隆人等伦理问题,故而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素养的培养应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 网络与信息科技涉及的伦理难题有:网络{内容限制,知识产权,隐私,犯罪}的伦理问题。
- 生物和医学科技涉及的伦理难题有:{生物技术,临床医学技术,神经技术,卫生保健技术}的伦理问题。
- 人工智能科技涉及的伦理难题有:{智能机器社会地位,人与人工智能关系,智能机器犯罪,人工智能技术管理}的伦理问题。
布丁格等人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以解决科学技术的伦理困境:
第一,把握事实:具体准确地把握新的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中所涉及的特定的科学事实及其价值伦理内涵,分析其中涌现出的伦理冲突的实质,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与出发点。
第二,寻求替代:在把握科学事实与伦理冲突的实质的基础上,寻求克服、限制和缓冲特定伦理问题的替代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方案。
第三,进行评估:在尊重科学事实与伦理冲突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研究与对话对替代性的科研与应用方案进行评估与选择。
第四,动态行动:在评估与选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动,并根据科技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小标题+蓝图+p328
p328:什么是创新(第一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下一段123)+具体怎么做?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表示某种新事物的引入或者某种新思想、方法、装置的引入,是人类以获取新成果为目标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创新思维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创新驱动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为发展的重要动力,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本质上是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创新是全面地广义的创新;发展是广义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发展。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动因,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头,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国家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我国传统的低成本制造优势正在减弱,需要通过技术、人才和品牌的优势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实现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的转变;
第三,消化过剩产能必须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从依靠投资扩大规模转向依靠创新提升水平;
第四,国家竞争日益加剧,技术引进的难度不断增大,必须不断提高技术自给率。
为了响应与助力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应具备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运用创新思维,将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把辩证思想与系统思维渗透到具体的科技研究中。具体来说,应该注重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演绎,类比推理,归纳)和非逻辑性(形象思维(联想,想象,隐喻),直觉思维(灵感,直觉,顿悟))的培养。我们必须:
-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 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发展创新文化。
时间充裕,老师建议把第三节的七个小标题都看一遍
(一)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四)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五) 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六)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七) 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发展创新文化
根本目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
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根本目标:
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
含义: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一般型特征:
第一,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第二,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
第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第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第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1)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有超强研究能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2)超强的科技整合能力。它是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3)拥有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它是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根本保障。
(4)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充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集中体现
含义:
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包括: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第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
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 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和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主体。
-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首先由英国 弗里曼 提出
-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约瑟夫·熊被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 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支撑,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第一次:线性创新模式
第二次:集群创新模式
第三次:全球化创新模式
看不懂,无
一、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二、倡导并发展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