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
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的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呀!”
这段话讲得非常有道理,里面有些词语成了我们今天的成语,比如“犯上作乱”。此外,这里还提到“本立而道生”,意思是把根本、根基稳固的,路就出来了,这个路就是人生的正路。
我们看到在《论语》里,“道”这个字出现了很多次,“道”就是路,“人之道”就代表人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如何为人处事才是对的。
宇宙万物之中,只有人有自由,人的自由就体现在你可以选择。你可能选错,也可能选对。如果受到好的教育,你就知道人应该怎么过这一生,这就是“人之道”。
所以我们在谈到儒家的教育时,一定会强调“为人处事”这四个字。
有子强调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尊敬兄长。
一个人能够把家里对待父母兄长的态度延伸到社会上做事的态度,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一个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到了社会上不可能目无尊长。
人是习惯的动物,在家里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到了社会上也会依习惯而行。所以,儒家强调教育要从根本做起。人活在世界上要先把基础打好,现在很多人都重视儿童读经,希望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触古代优秀的思想。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传统,就要去学别人的,一方面不见得学得透彻;而另一方面,恐怕掌握不好本末轻重。学到最后,又忘了自己的根本何在,像“邯郸学步”一样,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有子讲“本立而道生”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一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他用的是仁义的“仁”。
在古代,这个字与“人类”的“人”可以通用,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孝悌是为人处事的根本,而无需特别关注仁义的“仁”这个字。
学《论语》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到底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作为一个哲学家,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说明他的思想有一个核心,是个完整连贯的系统。
你将来就会慢慢发现,即便把《论语》都念完了,也不一定能了解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曾经说过“莫我知也夫”。
意思就是“没有人了解我呀”!
孔子教了这么多学生,他最后感叹没有人了解他,所以我们在学《论语》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细心:一方面要把所有可以看到的材料尽量做一个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保留一个空间,要知道他有很多地方,学生记得也不是很完整,或是他自己没有讲清楚。
当我们看到孔子学生说的话,包括有子、曾子,还有别的学生,我们需要有一点保留和谨慎的态度。这也是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的正确态度。
那《论语》里的材料到底分哪几类呢?
《论语》的材料共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孔子自己说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孔子的思想自有系统,我们跟他学习,一定要特别关注他说的每句话。
第二种,是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包括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包括宰我、子贡,他们都是第一流的学生。
第一流学生与第二流学生怎么分呢?
一般来说,要参考《论语.先进》里面有一段资料,学生被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孔子在每一科中列了几个学生,比如,德行科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科,指口才表达方面特别好的,是宰我、子贡;
政事科,指适合从事政治业务、适合做官的,是冉有、子路;
文学科,指对书本知识、文献材料了解得特别好的,是子游、子夏。
因为现代人对古人比较崇拜,认为孔子的学生全都了不起。其实不是这样,孔子的学生跟我们一样,也都是从小慢慢长大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孔子与第一流学生的对话要格外注意了,尤其是与颜渊的对话,因为他是最优秀的学生。
第三种,是孔子和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
第二流以下的学生想的是比较具体的问题。当感觉达不到老师的期望时,这类学生会坦白说:我的力量不够,做不到。往往此时孔子就会有些失望了。他总认为,还没有尝试怎么知道做不到呢?
第四种,是孔子学生自己发表的意见。
比如今天学习的原文,就是有子自己发表的心得,他的话算说得不错的。
所以在孔子过世后,曾经有人建议,让有子站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课。曾子反对,认为这样会对于老师孔子遗忘得太快了,而且有子与孔子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自己说话,尤其在最后面《论语.子张第十九》,整篇都是孔子的学生在说话,他们各有各的见解,有时候还互相吵架。你会发现有的学生说的对,有的学生不太对,这一次说得对,下一次不一定还对。
因此,我们读《论语》时要记得区分以上这四种资料。我们要着重学习孔子的思想。
当然,这种区分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念书要有重点,否则的话,每一句话都是重点,就等于是没有重点了。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关注我,一起学习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