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时,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令我们惊叹的雄伟宽广的场面。那是因为摄影师站在独特的视角进行拍摄,有时他们在直升飞机上,有时他们把自己吊起来,总之,他们找到了独特的视角才带给了我们非同一般的视野。
也就是说视角很重要,就像是拍照,站的角度不一样,拍摄出来的图片也不一样;同一个地方的拍摄,有的人拍出来是山和水,有些人拍出来就是大自然不可比拟的美。找到独特的视角会帮助我们看到事物新的一面。
来到伦敦,借助这里的人和景,我就获得了一些不一样的视角,这些特别的视角让我看到潜藏在事物表面下的东西,从而帮助自己开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之旅。
(1)第一次住hostel——打开新的旅行方式
那是今年2月份,朋友在英国的西南部,我在东南部,于是我们约了一起在伦敦相聚。朋友建议说,我们住hostel,这样便宜一些,而且还有一些别的人住在这个房间,感觉很好玩。
听了她的建议,我回想起,我的一个波兰朋友以前就经常跟我说他出去旅行就住青旅。我当时觉得,怎么这么寒碜,就只有一张床,还要和那么多人住在一起,感觉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而且放行李也不方便,还要担心安全问题。
但是,想一下,一个95后家境不错的朋友跟我说要住hostel便宜一些,她觉得花父母的钱要节约,那我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呢。我留学花自己的积蓄也很不容易啊。另外,一个英国朋友也跟我说过,他经常住hostel,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一起玩也很有趣。他们都这么做,那我也试试吧,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刚好看电影看到一句话,说: sometimes scare is the good place to start(有时候,害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很有感触,怕什么就开始做什么。
朋友提前把hostel定好,把邮编发给我,到了伦敦,我就开始用Google地图导航去那里。这里补充一下,在英国,邮政编码就是最详细的地址,因此,你跟你的邻居的邮编是不一样的。
到了那里,见到了我的朋友,她带我找到了我们的房间;我们选好了上下铺,房间不大,还有另外四张床,朋友说其中有三张床已经住人了,是三个法国女孩住的,她们周末来伦敦玩,现在出去了。
我们聊了聊天,洗洗刷刷,那几个法国就女孩回来了。然后我们聊了起来,她们正在念大学,周末一起约着来伦敦,这是她们第一次来。我们继续交流分享了各自做的攻略,彼此给彼此建议。
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她们的英语没有我想象当中的讲得那么好。来英国之前,我天真的以为欧洲人英语都讲的很好。来了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除了英国还有少数国家官方语言是英语之外,其他欧洲国家英语都只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英国的邻居法国,他们似乎不怎么喜欢讲英文,大概他们觉得,世界上的人都应该讲法语而不是英语吧。
和她们交流之后,我们对于第二天要去哪里,也有了目标。洗洗就各自躺床上玩,想到什么就交流一下。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原来担心的那些问题,好像都不是问题。
行李有地方放,床挺舒服,几个女孩住一起,锁上门也挺安全的;和不同的人住,也挺好,大家可以交流;晚上和早上有人起床也会很轻的动作,基本不太会影响到别的人,价格也合适。
从那以后,我去其他国家旅行时,都会定hostel。每个hostel不一样,有些还有很棒的公共区域,像是花园,或是漂亮的咖啡厅。
还遇到过很多个国家的独自旅行或者几个朋友自由行的人,随时可以交流旅行经验。有时遇到兴趣相投的人还可以交个朋友,甚至结伴旅行。
遇到过意大利来西班牙学画画的女人,她跟我分享她的画和她对绘画的态度;还遇到加拿大的中学老师一个人来巴黎旅行,跟我分享她教学生的理念以及她眼里的中国;另外还遇到韩国的大学生,一个人旅行,还在hostel准备工作面试;还有在希腊遇到一位日本女孩,她一个人去过很多国家,我们聊得很好便打算结伴而行。
从这些不同的人身上总能获得不同的看事物的视角,还能了解她们不同的经历和理念,接触了这些不同人不同的元素后,慢慢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在逐渐的变化,确切的说,是变得丰富了起来。
这些就是住hostel带给我的不同。体会到了以前从未体会到的自由感觉,突破了很多内在的束缚,也丰富了自己。
(2)英国国家美术馆——开启欧洲艺术的探索之门
这次伦敦的游玩,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里是免费观看的。开始的时候,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观看美术馆的。只记得杭州有位学美术的朋友分享说,要看懂艺术作品,可以去搜索这个艺术家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开始一边观看,一边了解作画的艺术家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网络上说,这里有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泰勒的《战舰无畏号》还有梵高的《向日葵》等。
前不久刚看了电影《至爱梵高》,那部由125位画师花了近7年的时间画了65000帧油画,制作人把这些画叠加起来做成的电影,看后印象深刻;之前也一直喜欢梵高,被他对绘画的狂热所感染。喜欢他的作品《星空》,感觉这部作品生动、抽象而夸张,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他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全部用画来表达,觉得欣赏画似乎也是在读画家的心,在读当时的社会。
《至爱梵高》里梵高有一句话很是打动人心,他说: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 I want them to say: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我想要用我的艺术去触摸人们,希望他们说,梵高感觉事物是深刻且温和的)。他的精神和作品一直影响着后人。
想到这些,我特意在美术馆找梵高的《向日葵》,很想要看一看。我找到了,这是一幅静物油画。是梵高《向日葵》系列中其中的一幅,十五朵向日葵。梵高是荷兰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梵高似乎用向日葵来表达他自己,表达他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渴望和热爱,就如同太阳放射出来的光芒一样明亮而炫目。
看着这幅作品,似乎感觉那绚丽的黄色向我迎面扑来,那热切的生命力,散发着力量。
看了作品,又看了很多梵高的生平,结合他的故事和电影来看这幅画,觉得很有意思。接着迫不及待的想去欣赏别的画家的别的作品。
通过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对梵高作品的观赏,我找到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感觉,后来慢慢学会鉴赏绘画、雕刻和建筑。
当在梵蒂冈博物馆看到米开朗琪罗的真迹《拉奥孔》时,马上想到在意大利弗洛伦萨Uffizi 美术馆看到赝品《拉奥孔》;从雕刻的细腻度、立体感和逼真度就可以辨认出赝品和真迹的巨大差异。从真迹里,可以看到米开朗琪罗的雕刻技术的高超,以及他把雕刻主体的情绪、心理都在作品中生动而逼真的表达了出来。
以下两张图片拍摄于Xiaoyun Cheng
还有后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观看高迪的建筑,了解到高迪喜欢去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他说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高迪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
我们知道,建筑一般是用直线和清晰的菱角建构成的;而他的设计有各种形状,有鱼脊的形状,有贝壳的形状等,这些形状的建造需要跟直线不一样的建筑技术才能完成。
然后,他就去研究不同形状的建筑技术,最后,他让所有从自然中得到灵感的设计全都在他的建筑里得到实现,包括色彩和空间立体感。
去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就感觉进行了一次艺术和创意的洗礼,把自己的对于艺术和建筑的观念全部刷新了一遍。
感谢在伦敦住hostel和在国家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的体验,带给我不一样的视角,分别让我找到了新的旅行方式,以及学会了透过表面去欣赏艺术作品。从此,开启了我一发不可收拾的独自旅行以及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