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教育重塑自我

我的家人从中间一分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直到最后母亲说不会见塔拉,除非塔拉见父亲,她单独见塔拉是对丈夫的不尊重。对,塔拉和她的家庭的裂痕越来越深。在读的过程中,我觉得塔拉的父亲母亲的观点实在是太魔性了,不可理喻,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妄想世界末日,被政府残害,不允许孩子们上学,生病不允许去医院。我被这“奇葩”的养育方式恨的牙痒痒,又在父亲叫她宝贝别担心钱的时候落泪。母亲说她的哥哥肖恩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却对家里受过他欺凌的兄弟姐妹的伤害视而不见,我可能理解不了为什么肖恩会有暴力倾向,承受了怎样的心里磨难,只是对他的暴力行为耿耿于怀,他把塔拉头按在马桶里,让她承认自己是妓女,在公众场合扒掉她的衣服,拧断她手腕,而且这里有可能碰到他的男朋友查尔斯。塔拉受的伤害,毋庸置疑他的姐姐奥黛丽哥哥泰勒都受到过。为什么爸爸不能惩罚肖恩,难道是因为他在肖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母亲习惯性的睁只眼闭只眼,当看到母亲和塔拉的聊天记录承认父亲有躁郁症的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伟大的,她作为女性她也是有抗争的,她会改变,没想到她是在父亲的思想下做出了改变,彻彻底底屈服于他的思想统治下,和她一样的还有塔拉姐姐奥黛丽。

父亲是怎么样患上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的,和他的原生家庭社会背景有关,他没能摆脱就造成了下一代的悲剧,7个孩子:卢克 肖恩  奥黛丽 托尼 泰勒 查理德 塔拉,那三个离开大山获得博士学位的未来可能会好,但是剩下的4个呢,他们的下一代呢,不用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离开大山的这三个人花了怎样的力气才走出去呢?泰勒成为科学家后依然跟妻子争论不能给孩子打疫苗,不过最终被说服了。

塔拉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才能蜕变呢,十七岁前从来没上过学,自学杨百翰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历史学博士学位、哈佛访学,虽然在外人看来足够光鲜亮丽,但是她还是经历过喉咙发炎胃疼的时候坚持不去医院,认为去了医院就是背叛了家人。从感情到心理,无数次崩塌重建,为了想和父亲和好痛恨自己受过的教育,可是心理的呐喊让她不能再次被父亲的权威掌控。她恐慌,晚上梦游到大街上大喊大叫,极度怀疑自己,否认自己,自卑,无法像正常女孩一样交男朋友,无法直视穿漂亮裙子的女孩,无数次她无法摆脱心里那个声音:妓女,无法走出被哥哥暴力的心理恐惧。这一切的一切的伤害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但好在她做出了选择和改变,父亲是那个养育她的父亲,但是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了,她说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板。她称之为:教育。

在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选择,那些能变好的人是因为他们极度渴望未来,泰勒哥哥喜欢看书分类标记整理,他能积攒5年按年份分类的铅笔屑,也是第一个选择离家读书的孩子。查理德也会经常躲在地下室看书有惊人的记忆力。我想这些光曾照亮指引塔拉向前,可能微弱,但是存在,这也是后来塔拉和他们越走越近,成为她选择的家人。我想塔拉就算不和父亲母亲见面,她也可以做到和过去和解了。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能力,也决定了自己是谁,历史是她写的,她就是黄金,不在剑桥,在她自己。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在我的书单排行榜里进入前5,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书:白夜行、黎明之街、秘密、沉睡的人鱼之家,再加上这一本。我发现这些故事其实都源自家庭教育,那些温暖的故事总是会有一个明事理的长辈引导孩子成长,那些悲剧的故事则都是因为家庭不幸。前两天看到朋友圈有人发我真的希望从咱们这一代开始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转发的文章标题是:爸妈最不应该说的8句话,我猜你应该都听过,果不其然我一看中招。

不过不论过去经历了什么我们始终记住塔拉说的: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之前的热播剧《都挺好》明玉被明成打的画面,以及最后牵着父亲的手回家的画面;想到最近看过的《下一站是幸福》爸爸给贺繁星发的短信:我和你妈觉得你和元宋不合适,别人觉得怎么样不重要,你觉得合适就可以了;想到《奇迹男孩》《摘星星的男孩》中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创造的奇迹;想到《外婆的道歉信》中可爱的外婆;《小妇人》中的马奇太太;我想以后温暖会越来越多的,因为我们正在被教育着成为一个温暖的、可以辩证看问题、独立思考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教育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