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2讲:皮亚杰理论观点

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8天。

皮亚杰简介:

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11岁发表论文

15岁研究软体动物闻名学术界

22岁获博士学位

发表论文200余篇

出版书籍40余本

影响欧洲心理学界60余年

创建日内瓦学派

创建发生认识论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第一单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受到教父的影响,认识在儿童身上是怎么发生发展的?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内)和客体(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1、心理发展中,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主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厝;

3、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认知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完成分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世界,认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 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 同化:主体没有变,将外界的东西纳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 顺应: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4. 平衡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

动作带来活动,很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如大学里的各种活动,他需要亲自尝试、探索,通过尝试就开始理解周围的人事物。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

1. 成熟

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分床的问题】三四岁很那,但是五六岁的时候就会好一些,到一定的年龄稍微一训练就会了。就像孵小鸡一样,到了那个时候,就孵化好了,切记不要拔苗助长。

2、经验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1)物理经验:关于客体本身的经验。

(2)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3、社会环境

外界的影响

4、平衡化

不平衡——平衡——平衡——不平衡

【教育启示】

1、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家】,重视兴趣和需要;

2、重视儿童的游戏和活动;

3、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

4、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5、重视儿童的同伴。

第二单元:皮亚杰认知结构心理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婴儿)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1、逐步完成分化:慢慢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2、发展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大约9—12月的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

客体永恒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

例如:妈妈不在身边了,妈妈就没有了,后来是到了,妈妈不在了,就知道妈妈并不是不在了,这个时候就发展出了客体永恒性。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2—6、7岁,幼儿)

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开始初步运用符号,具有了符号功能。

特点:

1、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三山实验:

3、思维不可逆性—知道哥哥比自己高,不知道自己比哥哥低

4、未掌握守恒—单维度考虑问题

5、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童年-小学)

1、获得守恒概念:外在组合方式与本质的关系

6-8岁-数概念/长度,7-9岁液体/物质,

8-10岁-面积/重量,11-12岁-容积

2、思维具有可逆性:A>B→B

3、初步逻辑运算,需具体经验(事物)支撑;

问题:A比B高,A比C矮,谁最高?

4、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青春期,初中)

1、思维形式脱离具体内容-抽象符号,数学、物理

2、能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3、凭借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初中几何题

4、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第三单元: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观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饿了就吃,尿尿就尿了……】

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自我中心,不顾规则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老师说了是啥就是啥】

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主要以长辈和老师为准。

  1)规则由权威制定,必须遵守

  2)对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合作阶段(7-12岁)

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

  1)规则具有想对性,可以改变

  2)对好坏的评定依据主观动机或意图。

绪论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

第五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劳伦兹动物心理实验

认人为父的小鹅

1、语言敏感期(0—6岁)

2、秩序敏感期(2—4岁)

3、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4、动作敏感期(0—6岁)

5、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6、书写敏感期(3.5—4.5岁)

7、文化敏感期(6—9岁)

第六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很多问题大都不是问题,反应过度反而成为了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课]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2讲:皮亚杰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