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毛选》第一卷,感触很多,先来聊聊我的一些思考吧。
看过第一卷的都知道,精华的两篇不得不提《实践论》和《矛盾论》,而为什么会诞生这两篇?是因为教员看到了很多内部问题,比如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盲动主义等等,所以他分享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独立思考,而通本阅读后就能看到,他自己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
因为内容太过庞大,我就围绕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盲动主义这几个词展开聊我的思考。这几个词的核心要义,都是没有遵从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而且我们绝大多数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问题,相当常见的,我自己看书的时候,也在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
关于这个主题我的理解就是,认为书上说的都是对的,遵从书上的东西照搬照抄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处理问题的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想想那个画面感,遇到问题了拿那本书来。本本就是,一本本书的意思。很多人可能不会直接说拿本本儿来,但是会经常把书中看到的东西不经思考就直接拿来用了。
这里就涉及了两个问题,第一,书上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第二,跟着书上说的做真的能帮到当下的自己吗?
首先书里的东西对不对有待商榷,有些书的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阅读的时候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如今这时代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了,质量越来越差有的观点都是不对的,照着书里的东西应用实践中,很可能不管用甚至是有害无益。
其次,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书,提供的也是普遍性的某些规律总结,它不具备特殊性,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因为每个人所在的环境和条件不一样,就不能用同一个东西来解决,就像每个人的脚尺码不同,需要相应的鞋子,不能削足适履。你所面临的情景场景和别人有差异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比如书上说运动是好事,但你却有心脏病,这时运动对你来说就不是好事了,是很可能出大事的。
教员为什么反对本本主义,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候我们是半殖半封,各种中外势力分裂着这片土地,而我们要做的事想达到的目标,在全球都是没有现成的先例,苏联走在我们前面,但也无法直接复制毕竟国情不同,没有哪本书和哪个国家可以告诉我们你们这一步怎么做下一步怎么做就能胜利,完全是靠国人自己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摸索,那些军事书和他国的经验都只能是参考。
说到底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个问题,从读书学习到家庭婚姻,社会工作等,处处都是问题要你去解决,没有哪本书可以告诉你具体的标准答案,书中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答案,还得靠自己去解答。
还有一种就是经验主义,依靠我们以前积累的经验,然后应用到现在和未来。经验固然重要值得学习,但经验也是基于在昨天的情景和条件中得来的,今天和未来未必还是一模一样的条件环境,所以“经验”就像书上的话,也只能参考借鉴不能照搬照抄。
这里多说两句,什么叫“条件”?比如生米煮成熟饭,需要米,水,火三样东西凑齐同时作业才能实现,水火米就是三个条件,缺失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达到熟饭的目的。
我军为什么能发展壮大取得胜利,是因为具备了内外部的条件,外部的比如大家都在争地盘争利益无暇顾及弱小的我们,切合了最广大的工农利益被拥护,内部的条件诸如科学的领导队伍和战役方法论(集中和游击,城市和农村)。
现在很多大厂的优秀人才,跳槽到中小公司做中高层领导,却发现水土不服很难开展工作,以前的经验难以复制到新的工作中来,就是因为条件环境变化了,条件可能是行业领域从医疗切换到餐饮,也可能是客户群体从B端变成C端。总之原来那一套做事逻辑方法,也得根据新公司的情况变一变才行。
同理,看到别人做生意,创业,副业之类的成功经验,也是借鉴不是照抄,因为行业领域和个人能力资源水平都有差别。所以压根就没有一套公式可以走遍天下,书和经验方法就像远处一盏灯最多帮你粗略指个方向,你只能自行在黑暗里摸索前行的路。
我理解的主观主义就是唯心论,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依主观愿望、主观想象来认识和对待事物。通俗的说,就是缺乏全局视角意识,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眼前的事,不看事实不看与之关联的客观情况,仅凭主观的揣测来推断和决策,有种一叶障目的意味。
书中教员提到,神话故事中诸如七十二变,后羿射九日,都是主观的幻想,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本是说矛盾论提到的,我觉得也挺贴切这个话题。这让我想到很多影视剧,为什么披着职业剧的外衣实质是情情爱爱?因为编剧不是医疗法律等领域从业者也不多做功课,编造的那些情节画面都是纯主观想象,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反映,所以剧本和现实脱节很厉害。
书中的例子还说,很多指挥者不自己去调查,去收集可靠情报,也不考虑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凭空推测出计划做决策。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常见的,现在很多公司的中高层领导不去一线市场了解情况,整天坐在办公室指挥,给下属安排任务,员工们私底下常常埋怨,为啥?因为当领导者不了解客观事实(市场情况),定位问题就容易偏,判断决策很难达到精准,执行出来的事肯定效果也不好。领导还骂员工没做好,员工心里苦啊。
记得之前还看到一个新闻,有个员工刚入职菊厂,就给大老板写了关于企业发展的万字意见书,大老板立即就辞退了他。为什么?因为刚来的新人什么情况都没了解透彻,就立马下结论给建议?那建议的依据从何而来,是基于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的吗?是不是很可能建立主观臆测之上的?
如果条件还没到,就硬要去做,就是盲动主义。盲目主义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冒进咋咋呼呼,不看路只管往前冲,凭着一腔热血撞得头破血流。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叫认清形势?什么叫谋定后动?当条件不足,做再多努力也百搭。
当时我军的力量很弱小,比起敌人来说就差不多蚂蚁和大象的区别,要是正面硬碰硬,别说胜利了早就被干掉了。但是他们很聪明啊,经常采用游击战去牵制敌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让你不好过,但你又干不掉我。当慢慢的力量越来越强,动员的老百姓越来愈多,力量和人心的天平倾斜了,时机成熟了胜利就来了,而他们等待这个翻身的时机,花了10-20年的时间。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因此抵制书本,抵制经验,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辩证就是不能一刀切,我们能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坏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
教员提出这些问题,也是基于一种现象,就是看到很多同志过度依赖书本和经验,没有自己思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分享大家科学的思想方法。当我们被这些“主义”占据了脑子,脑子也想偷懒不想费力思考,久而久之就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最后变成不会解决问题,只会为问题抓狂。
对我自己的启发:
1)书中得来的东西,别人的经验,要批判性思维,要结合自己的情况看看是否对自己当下有用,清楚书中和别人说的是基于什么条件,自己实际面临的又是什么条件环境。
2)即便拥有很多经验也要学会空杯心态,零基思维。经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从经验中总结,提取思考方法论之类的底层规律,这是可以迁移的。
3)警惕主观猜测推断,要调查要事实要数据,不要浮在空中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