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我们藏着掖着不愿分享的好创意,总是无法变现,问题出在哪儿了?

我们时常愤慨于自己的怀才不遇,拥有如此优秀的创意,却无法变现。愤懑之余,继续绞尽脑汁探寻新的创意,而失败也往往会再一次降临,久而久之,甚至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却始终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让创意落地》的作者斯科特·贝尔斯基说,“在我采访过的千百位成功创意人士身上,大胆地分享创意是最常见的一个特质。”

是的,我们需要反思,是否与别人分享过自己的创意,是否通过创意分享来获得有关创意需求的反馈,是否尝试过从他人那里寻求过创意的改进方案?很多人的失败,正是因为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否”。

甚至,我们会在创意产生后,会把记录创意的文件加密后放到文件保密柜里,以防被别人窥探或者窃取。殊不知,这种藏着掖着自以为单打独斗可以成功的行为,注定了创意永远只是想法,无法转化落地的最终结局。


斯科特·贝尔斯基是彼罕思(Behance)和99U的创始人,Adobe首席产品官,创意项目管理大师,被Fast Company评为“商业界最具创造力的100人”之一。相比于他人对创意灵感的关注,贝尔斯基更关注如何让创意落地,其著作的《让创意落地》一书,主要讲述创意项目落地的要素、步骤及注意事项,实现创意项目到财富的转化。

在贝尔斯基看来,分享创意,借助群体力量,可以显著提高创意最终成真的概率。

人性矛盾,阻碍了创意落地

“帮助我们保持高效并执行创意的这些力量经常与创意的源头,即我们的创造天性相矛盾。”贝尔斯基将人性的矛盾视作阻碍优秀创意落地的重要因素。

张君是一位媒体从业者,见识广泛,思维活跃,在与朋友聚会聊天时,经常会迸发出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手称快。但奇怪的是,下次聚会时,朋友追问他上一次谈到的创意进展如何时,张君往往会说,“我有了更好的主意。”

接下来又是一番高谈阔论,朋友们继续对张君抱以敬仰之情,如此反复。实际上,编辑催张君交稿也不容易,张君经常是拖之又拖,他的稿子经常要熬到刊物行将付印才会姗姗来迟。由于张君做事随性,缺乏计划,且应酬较多,因而他的创意甚至连蜜月期未过就被抛之脑后了,当然更谈不上将创意放到执行环节中去验证了。

很多人虽然比张君自律,但依然无法将创意落地。我们通常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是表现不同,或局限于时间的分配管理,或局限于日常事务的优先级排序,或局限于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掌控,或局限于自私心理而不愿分享……但无论哪样,都足以扼杀掉那些刚浮现出的创意。

“大部分新点子总是在孤寂中诞生,又归隐于孤寂。”贝尔斯基说,在人性弱点面前,创意的价值被忽略了。


即便有些人自律、努力,且懂得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但依然无法实现创意变现,原因在哪里呢?对此,贝尔斯基发出了灵魂拷问:在转化创意的过程中,人们是否懂得如何保持效率,如何承担责任,如何掌控全局,如何借助群体力量。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秦国相邦吕不韦。公元前的人都懂得的团队合作道理,现在居然还要拿出来讲给优秀创意层出不穷的人听,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人性自私的弱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退,而是始终阻碍着创意的落地。

在贝尔斯基看来,“创意之所以能够推动产业进步,并不是因为创意本身多卓绝,而在于高明的创意管理能力。”如何借助群体力量,正是创意管理能力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创意落地,离不开群体力量

贝尔斯基在《让创意落地》一书中,讲述了《哈佛商业评论》在2009年2月刊发的一项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该项研究表明,拥有最广泛的线上个人社交网络的员工比其他同事效率高7%,而拥有团结有力的线下社交网络的员工比其他同事效率高30%。

这证明,在越强调工作细分的时代,也就越需要团队合作。个体力量与群体力量相比,极其孱弱,甚至不值一提。“没有一个伟大的创新项目能仅凭一己之力蓬勃发展(甚至是存活下来)。”

现在来解释下为什么说要让创意落地,离不开群体力量。与群体分享创意的时候,群体中的人可能会给出你优化创意的建议,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刚刚获得CBA季后赛总冠军的辽宁男篮,其战前海报总会好评如潮。但在总决赛第三场之前,策划团队也失去了灵感。毕竟,一个赛季90多场比赛,每场都要创作海报且不能重样,对哪个团队来说都是个挑战。策划团队无奈之下,开始到评论区寻求灵感,球迷的留言最终给出了创作灵感,策划团队渡过难关,这张海报再次赢得好评。

群体力量,除了会对当前的创意给出优化建议,也会对创意中存在的缺陷给予指正。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将自认为优秀的创意与他人分享时,可以通过他们的直接反馈,对这项创意的市场需求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而不会被固有思维所禁锢,自以为创意落地后一定大获成功。


“如果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众,多数创意终将逐渐偃旗息鼓。”贝尔斯基说。

同时,借助群体力量,有助于我们克服人性弱点。“周围的人在督促你保持对自己创意的责任感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贝尔斯基说。

当我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宣布自己要执行某项创意时,已经是在利用“人言可畏”的心理逼迫自己坚持走下去了。当然,这也是在向群体表达自己的决心,有利于促进群体成员更愿意对我们提供帮助。要知道,现实中很多创意落地的启动资金来自于朋友的朋友,朋友帮你做创意推广,朋友的朋友获得信息后成为了项目投资人。

借助群体力量,需要这样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借助群体力量,实现创意落地呢?这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当然由更专业的贝尔斯基来解答。

贝尔斯基在《让创意落地》一书中,对于如何借助群体力量,提供了以下方法:

通过“圈子”激发群体力量

圈子往往是因为志趣相投或者彼此信任而形成的,圈子里的人更容易对你的创意产生认同感,也会成为帮助我们扩大群体力量的种子。如果我们自认为创意优秀,有什么理由不去小圈子里推广一番呢?在证明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取到更多有关让创意落地的有价值信息。

贝尔斯基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圈子”的范围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15人之内,这个人数限制是比较容易召集会议,且不会令彼此产生生疏感。

战胜自我营销的羞耻感

贝尔斯基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实验,堪称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带着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早高峰时在华盛顿的地铁站里演奏,但在43分钟里只收到32美元。这次演出失败的关键在哪里?显然,营销很重要。

著名演奏者、价值不菲的小提琴,无论哪一样,只要随便立一张标识牌,都会引爆整个地铁站的热情。我们或许会羞于被扣上“自卖自夸”的帽子,而不愿意公开营销自己。但你更要认识到,“从群体中获取资源和机会的能力取决于别人是否认可你的资质、倡议和兴趣。”

因此,自我营销创意的过程,也是对创意落地能力指数的一次检验。有效的自我营销,能帮助我们在群体里获得更大程度的尊重,更有利于我们推进创意落地。

与人沟通时,要保持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需求、偏好和弱点,因此如何广泛获得群体认同便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贝尔斯基用“频率理论”来解释这件事,当我们沉醉于某个创意的种种优点之时,我们向群体发出的信号会更强烈,辐射范围也随之变窄;而当我们的思想集中关注某个具体创意时,我们的接收信号范围就会更加狭窄。

此时,除非群体成员与我们同频,否则很难产生共鸣,我们自身频率决定了当时的接收对象。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了他人感受。我们要随时根据不同群体成员的表现调整自身频率,即调整自己的沟通和呈现创意的方式,这样才更有利于将他人融入到让创意落地这件事情里。

写在最后

畅销世界的Iphone,除了乔布斯最初的对于手机改造的创意想法,其成功离不开庞大的研发团队支持。要知道,仅三颗手机摄像头的研发人数,便达到了800人之多;而据公开信息,其酝酿于明年上市的AR/VR技术,研发团队的人数已经从2015年的800人上升到了现在的1200人。

当前,能与苹果IOS系统流畅度真正一较高下的,非华为鸿蒙HarmonyOS系统莫属,其研发团队有5000人之多。再来看华为现在涉足的汽车业务,研发团队同样达到了5000人,2021年3月时拥有的相关专利已达357件。


苹果与华为的成功是群体力量的结晶,任何创意的落地执行都需要群体力量的支撑。可但是,

你以为有了群体力量的帮助,就具备了让好创意落地的成熟条件了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让创意落地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贝尔斯基说,“实现创意的能力就是组织、群体力量和领导能力的有机整合。”关于组织和领导能力该如何培养,大家可以到贝尔斯基撰写的这本《让创意落地》中去寻找。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被我们藏着掖着不愿分享的好创意,总是无法变现,问题出在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