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笑了!一个将错就错的故事讲述另一个版本的“小红帽”

不知道你家小朋友会这样吗?

在听到一个喜欢的故事后,孩子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重听,并且还要求细节和第一次听到的是分毫不差。如果你出错,孩子会立马给你纠错。

很多父母估计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孩子听不腻呢?它们的大脑为什么把先后顺序记得那么清楚呢?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会有如此的行为是因为儿童某个时期的秩序特性使然,他们需要在重复和确认中获得某种秩序感和安全感。

难道我们只能一遍一遍地重复之前的细节讲故事来满足孩子吗?太没创意了吧。

当然不是,在意大利儿童学家作家、国家安徒生得主贾尼·罗大里的《讲错了的故事》中就讲述了一个挑战孩子认知的故事,教家长如何把故事玩出花样,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有一天,小女孩让在看报纸的外公讲故事。于是外公就讲起了百听不厌的“小红帽”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女孩,名叫小黄帽。”

“不对,是小红帽。”小女孩对“小红帽”的故事早就熟烂于心了,于是立马纠正道。

“哦,对,小红帽。她的妈妈把她叫到跟前,对她说:听着,小绿帽......”外公又出错了,小女孩又立马纠正道“不对啦,是小红帽。”

.......

“嗯,嗯,小女孩走进大森林,遇上了一只长颈鹿”

“错啦,她遇上的是大灰狼,不是长颈鹿。”

.......

“你说得对,于是小黑帽答道”

“小红帽,小红帽,她叫小红帽”

......

“外公,你真不会讲故事,全都搞错啦!”

就这样外公一边应和着小女孩不断地纠错,一边继续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改编故事,本来故事中预测会遇到大灰狼,结果却出现了一大堆别的东西,热气腾腾的面包可以是土豆皮,大灰狼也可以和小红帽一起坐上电车去外婆家,可谓搞怪连连。不知不觉,小女孩慢慢地从外公“不按常理出牌”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也很开心地参与到故事中,最后意外得到了了错误的“惊喜”。

其实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也是罗大里基于日常观察孩子的行为来创作的,他发现孩子会乐于认出听过的东西,并且还执念于细节,于是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将错就错”的故事,让孩子在纠错中释放语言的天性,感受到拥抱想象自由的乐趣。

话说和孩子亲子共读的时候,孩子也是在旁不停地纠正“妈妈,这个外公讲错了,明明是小红帽,明明是大灰狼,他是不是喝了马虎药水啊?”

可是听着听着,孩子就不再纠正了,而是笑嘻嘻地说“遇到长颈鹿也很有意思啊,对了,小黄帽会骑在长颈鹿的身上吗?”

我当时一听,就笑乐了:这孩子也被带偏了。

不得不说,罗大里的确很是擅长讲故事,它知晓孩子的思维是怎样跳跃的,也深谙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在他的童话世界里,错误,是创造新故事的绝佳机会,奇思妙想才是通往故事的唯一途径。

罗大里曾说,我们可以从大门走进现实,也可以用一种又有趣的方式,从一扇小窗钻进去。

在这个故事中,罗大里用自己的文字开辟出一扇扇小窗,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孩子钻进现实去发现和体会创造的乐趣。

我想,很多小朋友估计都会对小女孩的较真产生共鸣,但等孩子长大到某个年纪,它们也会和小女孩一样在外公的故事中感受到快乐,甚至会学着外公一样开启自己的改写之路。

2

在整个故事中,外公貌似心不在焉地讲述了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而小女孩在不断地打岔。事实上这个生活场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但估计很多时候不是大人炸毛了,就是孩子炸毛了。可是在这个故事中,外公一直很平和的在讲故事,没有因为小女孩的打岔生气反而迎合小女孩,小女孩呢也没有因为外公的频频错误而炸毛。

为何会如此呢?我从这场亲子互动游戏中窥探到一种松弛的亲子关系。家长可以出错,孩子也可以肆意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家庭中貌似允许一切的存在和发生。

反观我们大多数人和孩子关系,貌似都很拧巴,一遍嗔怪孩子缺乏想象力,一边却又经常在不经意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在前几天给几个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到一只狼和小兔子做朋友,一个三岁小孩里面打岔到“阿姨,你讲错了,我妈妈告诉我狼会吃兔子的,它不可能和兔子做朋友。”我听完后感觉到一阵悲凉,一个三岁的孩子本来是想象力爆棚的时候,却被我们成人扼杀在摇篮了,失去了想象力的自由。

那如何让这些孩子重拾童年的想象力呢?罗大里的这个故事或许教给我们一种另类的育儿经验,我们可以向故事中的外公学习,及时肯定孩子的想象力,引导其发散思维,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话说在看完这本书后,孩子给我讲述了一个自己改编的白雪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白雪公主救了王子,最后两人和小矮人一起开启了寻找魔镜的探险之旅,因为魔镜知晓糖果的秘密。

这个故事搞怪吧,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好笑了!一个将错就错的故事讲述另一个版本的“小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