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第五次课
9.10章 爱自己
如何培养自己的爱?书中介绍了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从失败中看出成功引导成长这样就不会陷于自我憎恨之中。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书中第126页有一个练习能给大家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欣喜,大家可以试着做做看。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首先将你觉得事情没意思,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这一点很重要,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他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每一项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第三步填写以下的声明,我选择做什么是因为我想要什么。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我们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当我们比较激动的时候,需要把感受和愿望表达出来,让情绪得到释放。
但释放完情绪后,问题还是存在,我们还是不知道彼此心里是怎么想的。书中140页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你让我们很好的方法,老师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练习一下
一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二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三体会自己的需要,
四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要先倾听他人,再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另外我们就需要用到今天的表达三步走:事实+想法+反馈。
我们先来看看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步——“事实”。
1.我们看不到全部事实
《吕氏春秋》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游历途中粮食断绝,七天都没吃上米饭。弟子颜回出去讨米,讨到之后回来煮饭。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了一些饭吃。
饭熟了,颜回请孔子用餐,孔子说道:“刚刚梦见了祖先,我自己先吃了洁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马上意识到孔子是在说自己,就回答道:“不是的,刚刚有灰落到饭里,丢了也不好,我就把脏的米饭抓来吃了”。
孔子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弟子,于是叹息道:按说眼见为实,但其实也不一定可信;我们说要相信自己的心,但其实也不能全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可见,每个人看到和理解的事实和现实都是有偏差的。所以,下文谈到的“事实”一词特指主观上的“事实”。
我们应该认识并接纳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局限性。因为世界很复杂,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误解,包括你和 ta;又因为局限性,没有人能以上帝的视角看到一件事的方方面面,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们会明白自己看到的其实也不过是客观事实的一种可能或某个侧面罢了。
也许你还记得一篇名为《画杨桃》的课文,讲的是一堂画画课上,作业是画放在讲台上的杨桃,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其他同学都笑了。老师让同学们都去他的座位看一看,然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同理,在表达的时候,承认别人看到的主观事实和我们不同,并不意味着妥协,反而可以借由别人的视角,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于是更有可能达到共识。
2.怀着求知的心分享事实
因此,要想客观地理解对方眼里的事实,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分享和倾听。因为我们很容易陷入认知偏差,总是倾向于寻找能证明自己正确的证据,而不是去好奇地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在聆听他人描述事实时,我们还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1.哪些信息是他知道,而我不知道的?
2.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样看待事情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最后,“分享”这个词表示并非单方面将自己的事实灌输给对方。分享事实应该像是两个孩子分享玩具那样,将各自的事实摆在桌面上,接纳两者的共同点,再尽量搞清楚不同点背后的原因。要记住,我们分享事实不是为了争辩谁对谁错,而是要让两个对事情持有不同理解的人达成某种共识。
可见,第一步“分享事实”是需要技巧的。
那第二步“说出想法”是不是没那么复杂呢,只要说出来就好了。
但事实是——如果不学习,很少有人能做好。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父与子
在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3》里,有这样一幕场景:4岁的林大竣和爸爸林永健在进入自己的新房子后,大竣看见了桌子上放的8瓶牛奶,他拿起所有牛奶,装进了自己的书包里。这时,爸爸走了进来。
林大竣,你干啥呢?
装牛奶啊。
听到这句话,爸爸开始生气。
你别装啊,你装这个干什么?
你就放那儿,人家让你喝,你装它干什么?
我先不喝。
哎呀,孩子呀,放回去,你这样很不好啊。
你要喝,就拿一个喝,你不要装你兜里好吗?
这时,大竣的表情已经很不好了。
你爱喝,爸爸不反对,你随便喝,你为什么要装呢?你为什么要装包里呢?
大竣沉默,爸爸情绪也变得很不好,走出房间,并对工作人员说:别录了,没心情。
后来,林永健决定还是要和孩子好好谈谈。
咱俩出去转转吧。
去哪儿转?
爸爸和孩子在草地上坐下了,语重心长地跟儿子谈话。
林大竣,占小便宜可不好。你缺吃吗?还是缺喝?你是觉得好玩还是怎么着?
我想,别的小朋友好像没有。
然后你就把它装包里?
嗯。
发给他们。
嗯。
林永健紧绷的身体一下子就松了下来,脸上也浮现出内疚的神情。
爸爸误解你了,爸爸错了。
没关系。
爸爸刚才对你态度不好,爸爸有点气。
没关系。
所以,我们不该把想法当事实。不过,就算知道这个道理,我们还是会犯错。
为了不把想法当事实,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说的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吗?”,以及“我的想法是对这件事的唯一解释吗?”
有时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对方的反应却有点过激。
这其实是因为——你在说出想法时,措辞太硬了。
所以,你应该软化你的表达,在想法前加一些修饰语。
你可以这样说“我的想法是……”或“我觉得……”,而非“很明显……”。
不过,软化并不等于软弱。
如果你的表达让人感觉没什么底气的话,可能就会被对方忽视
第二个方法。
很多人觉得,在表达想法时,自己只要点一下,对方就能完全明白自己所想。
但事实却往往相反,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郭靖和黄蓉
黄蓉和郭靖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他们俩本来约定好周六都要在一起过,一起看电影、打扫家里、出去玩……不过,最近郭靖迷上了打羽毛球,每周六早上都要和朋友约着去打球,然后吃完午饭,下午才回家,之前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黄蓉想和郭靖多一些共处的时间,所以开始含蓄地向郭靖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个周末,家里有很多事要做的,我想你留在家里。
小菜一碟啦,等我打球回来再说,我快去快回哈!
……那家务都交给你得了。
郭靖笑嘻嘻地没回话。
羽毛球真的那么重要吗?每周一定都要去?!
还好啦,你之前不是还劝我多运动吗?别发脾气啦。我要迟到了,先走啦蓉儿!
你……
又是一个周六的早晨,黄蓉决定直接跟郭靖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靖哥哥,你先别走,我有话跟你说。
怎么了?
其实是我想有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我们俩也就周末能整天待在一起。
我也想和你在一起啊。
所以,最近你老是去打羽毛球,都不陪我,我觉得有点难过。
蓉儿……
所以,我们应该直接说出真实的想法,别老让对方猜。
然而,我们说出事实和想法,仅仅是为了分享吗?
肯定不是。对话并非独角戏,我们还需要对方的反馈。
№.2请求对方的反馈
1.请求别人说出不同的事实和想法
在圣经的箴言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心里的思想好像深处的水,明辨事理的人却能汲引出来。请想一想,古代的时候一般是在井里打水,需要放下长长的绳子,让水桶装了水后再慢慢地提上来。
在对话中,对方还未说出的话就像井里的水,我们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打到水。
在此,我们介绍两个技巧:
放低姿态:为了让别人说出不同的看法,主动承认自己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如“我也可能是错的,这件事的原因也可能是……”
措辞温和:我们的目的是鼓励对方说出内心的想法,而非威胁。所以,“虽然这件事很难,但我真的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就胜于“这是我的看法,没人反对吧?”
2.在谈话末尾,请求对方有所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谈话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对方作出某个行动。所以,在谈话接近尾声时可提出你对ta的期望,可根据对方的状态确定自己要怎么说:
如果对方明显已经被你说动了,那可以适当采用肯定的表达方式,如“去吧,你一定可以的”;
如果对方还是比较冷淡,那可以用你的想法和感受作为加分项,采取询问式的表达方式,如“我想,这样的错误是可以完全避开的,让我们一起去找出原因,好吗?”
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在谈话的末尾请求别人说出自己的事实和想法,或以适当的引导让对方行动起来。
沟通中除了表达,倾听也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的作业
试着表达愤怒,谈谈表达愤怒后的感受。
大家思考一下本次作业
请结合具体的实例写200字左右的文字。
请发到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风里雨里,我都等你。
等你到天荒,等你到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