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今天是最后一节语文课,没有了指标生的教室显得有点“辽阔”。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刚好,30名同学在自己座位上看书。


DSC_0028.jpg

不知他们是否习惯,望着稀疏的教室,我不禁回忆起三年来的点点滴滴,他们从当初的稚童成长变现在的青年,变化的不仅仅是身高。
初一时,他们的座位习惯性的往前靠,前后排贴得紧紧的,以至于教室后面留下了许多“空地”。一人进出,四邻都得起立避让,不过他们似乎一点也不觉得麻烦。像大海里群游群栖的小鱼,实在看不下去的老师让大家把座位往后挪,可要不了三两天,他们又往前挤得紧紧的。老师只好再纠正,就这样如是三番,周而复始。后来,老师缴械投降,不再纠结他们的座位。上课提问,不管懂不懂,一概是手臂如林,抢答声震天。


DSC_0090.jpg

不知不觉间,鱼群开始散游了,他们的座位不再往前凑了,前后排的距离拉得远远的,恨不得搬到南半球去。大伙儿都希望自己不要进入老师的法眼,以免被老师钦点,回答那一个个“刁钻古怪”的问题。特别是那种提问后马上就要求回答的问题。虽然答不上老师不会说什么,但,当着大伙儿的面答不上,还是挺没面子的。“我还没想好”,“我想的和他差不多”,便成了同学们搪塞老师的最有效的法宝。


1.jpg

进入了初三,空间一下变得狭窄起来,教室里挤满了课桌和人,原来四至六人围坐的小组已变得不合“时宜”,组际之间的空隙,即使是最苗条的教师经过时都得侧身或收腹。而上课的老师却是满身“肥腻”者众,身轻似燕者寡。再者,初三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师生都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来用,哪里还敢安排时间让同学们讨论、交流、分享。在中考这座大山面前,这种做法想想都觉得很奢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启动“应试”“刷题”模式。去年的省高考状元(本校校友)说过:无聊的时候,就以刷题为乐。大家都想上一所好的高中,以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中国梦加分。这不是坏事,在现有考试制度下,取得一个好的分数,是理智的选择。而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取得好的分数,是自觉的认识。为此,大家精钻课标、考纲,细辨近几年中考试题,列出试题的双向细目表,再结合学生学情,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然后,精选复习题、检测题,安排一次次复习测试,开一次次考试分析会,找相关学生个别指导或谈心……在中考面前,老师们做的一点也不比学生少。


DSC_0094.jpg

日复一日的复习,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学生不断进步,他们的成绩不断上升。天气虽热,但热不过学生求知向学的心,热不过老师哺育英才的情。二诊成绩下来,年级近两百名同学进入区前650名,这是对师生付出的初步回报。其后的市、区两级重点校指标到校生,一百多名同学提前取得了重点高中的入场券……


psb.jpg

窗外,雨声淅沥,似乎老天也为同学们的“诚心”所感动,降下甘霖,送来清爽,助考生最后一程。窗内,书声窸窣,同学们静静地翻阅着复习资料,专注的目光在注满青春梦想的书页上逡巡,将书中的真知吮吸入心、镌刻于脑。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上,诠释世间最真最切美好,相信两天后的中考,你们一定美梦成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