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琴| 北宋宫廷琴师朱文济:风骨清秀,若神仙中人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学艺术极度繁荣的一个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文人士大夫们平和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使得北宋的古琴艺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文人雅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及李清照等,无不钟爱古琴,并留下许多千古流传的琴论、琴诗、琴事。

苏轼壮志难酬,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抒诉心愿;

欧阳修如此描述自己听琴的感受:“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位北宋有重要影响力的琴师:朱文济。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古琴史巨著《琴史》(成书于宋神宗时期)中对朱文济极力称赞:“文济性冲淡,不好荣利,唯以丝桐自娱,而风骨清秀,若神仙中人。”

沈括《梦溪笔谈》对此也有记载,说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

这种评价是名副其实还是过于夸张?我们来探讨一下朱文济其人其事。

朱文济是宋太宗的琴待诏,其“性冲淡,不好荣利”。

宋太宗好琴,把七弦古琴加二弦而变为九弦琴,作为宋太宗的琴待诏,朱文济坚决反对。

有一天,宋太宗宴请群臣,微醉之后命朱文济用新制的九弦琴演奏。朱文济弹奏了一曲《风入松》,乐曲美妙动听。一些拍须溜马之徒直呼皇上英明制此九弦琴,连宰相都说“韵味无穷”,但朱文济冷笑一声对宰相说“这曲子是古老的琴曲《风入松》,我演奏的时候只用了七条弦”,这让好大喜功的宋太宗颜面扫地。

《风入松》目前可见的有夏莲居、赵家珍、摩尼天虹等版本,夏莲居版本为1962年录音,仅在喜马拉雅平台可听,琴友们可自行搜索。

朱文济一直反对九弦琴,他说:“文武二王之所以改五弦为七弦,是因为五声音阶已经发展为七声音阶。五弦琴音律不全,难以表现较复杂的音乐,改成七弦后这个缺陷就已经克服了,没必要再添弦。”可想而知,他的刚正不阿,不会给他带来仕途顺畅。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于研究琴学理论以及传授琴艺。《琴史》记载,朱文济著有《琴杂调谱》12卷(已失传),并且培养了众多当时著名的琴师。北宋时最著名的琴派就是朱文济一门。

朱文济门下,除他本人外,基本都为僧人。可惜史料对这些琴僧的记载很少,但从现有信息可知,他有几位僧人弟子琴艺高超,在当时名望很高。

京师慧日大师夷中尽得其法,又传琴于知白和义海二人。义海尽得夷中之艺,传琴于慈慧、元志、梵如、则全,则全传之于弟子照旷。师徒几代,一脉相承,形成北宋著名的琴僧系统,也是中华古琴艺术史上一道奇观。

我们从欧阳修、沈括等人的诗文中可以了解到少许信息:

欧阳修在《送琴僧知白》诗中赞知白:“岂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写此朱丝弦。酒酣耳热神气王,听之为子心肃然。”

梅尧臣也在《赠琴僧知白》诗中也赞曰:“上堂弄金徽,深得太古意。”

沈括曾这样评价义海的琴艺:“海之艺不在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传播古琴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与琴| 北宋宫廷琴师朱文济:风骨清秀,若神仙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