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豫章、洪都:古地名。汉高帝(刘邦,他也叫汉太祖,还叫汉高祖,称号多得很!)初年,将大约相当于今江西省所在区域划为豫章郡。隋朝开皇(开皇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就是他儿子。)九年改为洪州(洪都是洪州的别称),到此时,该行政区的范围经过多次缩水,已经差不多只剩下如今南昌市所在区域了。
译文:(这里是)以前的豫章郡,现在的洪都府。
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版本《滕王阁序》中,开篇第一句都是“南昌故郡”。然而豫章郡从诞生一直到王勃写序时,地盘不断缩水,名字也反复改了几次,却从来没有叫过“南昌”。倒是其治下一直有一个附郭县叫“南昌县”,这个南昌县的名字倒是从来没变过。
所谓附郭县就是地盘离州城(古代州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州城就相当于省会城市)很近,县衙们(县政府)就直接设在州城内的县。
有学者推测王勃原作是“豫章故郡”,只是后世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讳才改为了“南昌故郡”。至于有可能刻在滕王阁上的原作,从古至今滕王阁被毁又重修了几十次,上哪儿找去?
直到近代,发现了日本皇室收藏的《滕王阁序》抄本,其开篇就是“豫章故郡”。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翼(yì)、轸(zhěn):二十八星宿(xiù)的最后两个。古代星象学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一一对应起来,南昌就对应翼宿和轸宿中间的位置。
衡、庐:衡山、庐山。
译文:(此地对应的)星宿位置在翼宿与轸宿的分野,土地连接着衡山和庐山。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jīn):古代人穿的长袍胸前的交领。
带:衣带,也叫腰带。现在的腰带是用来系裤子的,古代的腰带用来系长袍,同时也有一定装饰作用。为了和现在的腰带区分,建议翻译为衣带。
三江、五湖:个人认为都是虚指。豫章境内江湖很多,王勃当日不可能掰着手指一一数过,然后认真分析应该用哪三江,哪五湖。但是有一点,赣(gàn)江肯定在三江之内,因为滕王阁就在赣江边上。
译文:(这个地方)以三江为交领,以五湖为衣带。
控蛮荆而引瓯越。
蛮荆(jīng):指春秋时楚国所在地(今湖南湖北)。古代按方位称少数民族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楚国人就属于“南蛮”。既然楚国人是南蛮,那他们的地盘肯定也是遍布荆棘(jí)的蛮荒之地,所以楚地又叫“蛮荆”。这里友情提示大家,歧视少数民族是不对的。
瓯(ōu)越:百越的一支,在今浙江省境内。
这里的“瓯越”可以是单指瓯越一支,也可以是借瓯越代指百越。个人认为是代指。
译文:(洪州府)控制着古楚之地又引领着百越(之民)。
关于裤腰带:
其实古时候也是有用于系裤子的腰带的,通俗一点的叫法就是裤带,文雅一点的叫法就是汗巾。
红楼梦里宝玉和蒋玉函互换的“汗巾子”就是这种汗巾。原文里有描写到:蒋玉函是撩起外衣取了汗巾,还有袭人也是在晚上脱了外衣就寝之时,才发现宝玉换了汗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原文来研究下。87版红楼梦第12集(我看的央视网的)后半集就有宝玉和蒋玉函换汗巾的情节,还原得挺好的。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瓯越历史:
这里只是粗略讲一下,详细的大家可以去看《史记-东越列传》,有白话文版的。
战国末年有两个相邻的小国——因为太小连名字都失传了,它们分别是后来的闽越国和东越国(又称瓯越国)的前身。闽越国前身的国王叫无诸、瓯越国前身的国王叫摇,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
秦国吞并这两个小国以后,把它们的土地合并在一起设为闽中郡。 秦末诸侯起义的时候,无诸和摇跟着鄱(pó)阳县令(这两个王也是够窝囊的)一起参加了反秦运动。
秦初灭时,项羽(其实他叫项籍,羽是他的字)还是老大,论功行赏时把无诸和摇给忘了(太没存在感了),于是他们就没跟着项羽混。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起来了,他们就跟着刘邦打项羽。
灭了项羽后,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把闽中郡赐为他的封地。而摇不但没封号,连祖传的土地也被老伙计给吞了。不知道是摇不小心得罪了刘邦呢,还是刘邦故意想制造无诸与摇之间的矛盾。
汉惠帝(刘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三年,又要翻旧账对当年有功的越人(百越之人)进行封赏。封摇为东海王,还把他的祖传宝地还给了他(刘盈跟他老爸商量好的吧,专业挑拨离间)。摇定都东瓯,因此民间也叫他东瓯王、东越王或瓯越王,他的封地也叫东瓯国、东越国或瓯越国。
过了几代人后,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的老爸)三年时,吴王刘濞(bì)(刘邦哥哥的长子,封地在百越中的吴越)谋反,邀请闽越国和瓯越国一起干。闽越王没参加,瓯越王跟着去了。后来打了败仗跑路的时候,瓯越王受到朝廷威逼利诱,杀了吴王后投降。从而免于受罚,回去继续当瓯越王。
吴王的儿子刘子驹逃到了闽越国,因为记恨瓯越王杀了他老爸,时常鼓动闽越王攻打瓯越国。
汉武帝建元(建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年号这玩意儿就是汉武帝发明的)三年,闽越王出兵围了瓯越国。瓯越国弹尽粮绝的时候向朝廷求援(没抱太大希望,肯救最好,不肯救就投降),汉武帝听完群臣扯皮之后决定发兵。派了一个心腹,费了一番周折才调到兵。结果朝廷刚发兵,闽越王得到消息就撤军了。
瓯越王表示这个地方不能待了,于是上表请求带着百姓迁到“中国”去。汉武帝就把他们迁到了江淮地区。
建元六年,闽越王郢(yǐng)攻打南越国,南越国向朝廷求援。这次汉武帝翅膀硬了,没听群臣扯皮就直接发兵了。闽越王郢(不知道跟上次围瓯越国的是不是一个人)负隅顽抗,想要鱼死网破。他弟弟馀(yú,余的繁体字)善看不下去就杀了他投降了。汉武帝见罪魁祸首已死就不再追究,并封了无诸后代中唯一没有参战的繇(yáo,闽越国里的一个地名)君(应该是一种封号,跟“武安君”什么的差不多)丑为新的闽越王,封号为越繇王。
但是馀善因为大义灭亲救了闽越国而受到百姓拥戴,自立为王,新任闽越王丑有名无实。所以汉武帝只好把原来瓯越国的土地封给馀善,让他当了新的瓯越王(我觉得汉武帝跟刘邦、刘盈一样,都是故意挑拨离间)。
元鼎(还是汉武帝的年号,他一共用过11个年号,这是第五个)五年,南越国造反。瓯越王馀善主动请求配合朝廷一起平乱,却在半路上以海风过大为由(他是走海路的吗)停军不前。还暗中派使者跟南越国联系,企图坐山观虎斗。
等汉军都把南越国给灭了,馀善还没到,汉军将领一气之下请求出兵攻打瓯越国。汉武帝认为士兵刚征讨完南越国,需要休息,就命令军队驻扎在豫章的梅岭待命。
元鼎六年,馀善听说朝廷要打他,就率先反了,自封汉武帝(刘彻表示无话可说)还主动出击杀了汉军几个尉官。他手下有个越衍侯(封邑里只有700人)吴阳,原来在朝廷当官,朝廷派他回瓯越国劝馀善投降。馀善不听,他就在汉军打过来时,联合建成(太子建成表示这不是巧了吗)侯敖(áo)、繇(yáo)王(闽越国王,还记得越繇王丑吗,封号应该是世袭的)居股倒戈杀了馀善。
最后,封繇王居股为东成侯,食邑一万户;封建成侯敖为开陵侯(食邑未知,可能千户);封越衍侯吴阳为北石侯(食邑未知,反正比他那700人多),把他们都弄到了中原。汉武帝觉得闽越、瓯越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人民不服教化、反复无常。就把他们全都迁到了江淮地区。(历经几代人,终于把两个小诸侯国彻底融合了)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华:万物的精华。
天宝:天然的宝物。
物华天宝:泛指各种奇珍异宝,这是一个典型的,将两个意思相近或重复的词,组成一个字数更多的词来凑字数的例子,大家要记住这个技巧,活学活用。
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斗就是北斗七星。
译文:(此地盛产)各种奇珍异宝,(比如当年)龙泉、太阿的光芒直射牛、斗两宿所在之处(就是最好的例子)
龙光射牛斗之墟的典故:
三国时期有个豫章太守叫张华。他发现牛、斗两宿都有紫气环绕,觉得这是宝物出世的征兆。无奈他水平不够,看不出宝物究竟出在何处,于是就请来星象大师雷焕一起研究。雷焕看出宝物应该在丰城县,于是张华便任命雷焕为丰城县令,以便他暗中寻宝。
雷焕到任后暗中查访了好久,终于在一个监狱的地基下挖出了一个石匣。匣内有两把宝剑,一个剑柄上刻着龙泉二字;一个剑柄上刻着太阿(ē)二字。雷焕随便擦拭了两下,两把宝剑就变得焕然一新,光芒四射;天上牛、斗二宿的紫气也不见了。
雷焕派人给张华送去一把(意思是平分吧)。张华看后回信道:我看了剑上的文字,知道这把就是干(gān)将(jiāng)神剑,还有一把莫邪(yé)在哪里(不是龙泉太阿吗)?这两把神剑是一对儿,不能分离啊(明显想独吞啊喂)!可惜雷焕还没有把莫邪送出去,张华就遇害了(这就是吃独食的下场),干将也下落不明。
后来雷焕也死了,莫邪就传给了他儿子雷华(取这个名字是纪念老伙计吗)。雷华任豫章中左使时,有一次路过延平津。走到河边时,腰间佩戴的莫邪宝剑忽然一跃进入河中。雷华派了很多人下水寻找,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只见两条龙相互缠绕着慢慢浮出水面,然后腾空而去。雷华知道干将、莫邪已经化龙飞走,就不再寻找。
福建富屯溪畔有个龙津亭,不知道跟这个典故有没有关系。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án)之榻。
徐孺:徐穉(zhì),字孺子。东汉名士。
陈蕃:也是东汉名士,曾任豫章太守。
榻: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专指木制的可躺可坐的小型单人床,形状狭长低矮。可以简单理解为古代版躺椅。
第二种泛指各种床。
因为是可以挂在梁上的,所以肯定是第一种。
译文:(此地)人杰地灵(成语就不翻译了),(当年)陈蕃为徐孺专设悬梁之榻(就是最好的例子)。
徐儒下陈番之榻的典故:
东汉时期,豫章有一位名士,姓徐名穉(zhì)字孺子。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素有南州高士的美誉。朝廷曾多次以高官厚禄相邀,徐孺都辞而不就,因为他觉得东汉气数已尽,非人力所能挽回。
同时期的另一位名士陈蕃(fán),对徐孺仰慕已久而不得见。有一次陈蕃因直言犯谏而得罪了权贵,被贬为豫章太守。到了豫章他连府衙都没进,就带着下属直奔徐孺家而去。
陈蕃想聘请徐孺任衙内功曹,徐孺还是坚辞不就,但是出于对陈蕃(别忘了人家也是个名士呢)的敬重,答应时常到他府上面基。陈蕃也投桃报李,专门为徐孺准备了一个床榻,平时把它高悬与房梁之上。只有徐孺造访的时候,才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在上面热情地交流。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列:这个“雾”字有很大争议。有说豫章多山,雾是指山巅之云。也有说南方本就多雾。还有说雾是形容词:像雾一样(什么鬼?)。
俊采:俊指才智过人之人,采指文采。这是一个典型的为了凑字数,而把两个意思相近或重复的字,组成一个词的例子。大家要记住这个技巧,活学活用。
星驰:有说是像流星一样飞驰。也有说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众多,因为繁星运转不息,所以加一个“驰”字。(个人觉得取第二种吧)
译文:雄伟的大洲坐落在云雾缭绕之地,(此地孕育的)名士才俊如天上运转不息的繁星一样不胜枚举。
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
台:城墙。
隍:护城河。有水的护城河叫“池”,没水的护城河叫“隍”。
台隍:指城池。
枕:这是一个拟人修辞。可以理解为处于、坐落在。
夷:东夷。这里应该是代指蛮夷。
译文:城池坐落在蛮夷与华夏交界之处。
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全部(都是)。
第二种:用尽,用完。引申为囊(náng)括。
第二种解释逼格高,我们用第二种。
美:美好的人,优秀的人。我们引申一下,直接译为“才俊”吧。
译文:(这次宴会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所有)才俊。
都督阎公之雅望,
都督:州郡的最高军事官员。理解意思就行,不用翻译。
阎公:古人在姓后加个“公”字,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比如曹雪芹被尊称为曹公,比如在下将来可能会被尊称为程公。也是理解就行,不用翻译。
雅:美好的。
望:声望,名望。
雅望:我们就译为美名吧。
译文:都督阎公的美名(远扬)。
棨(qǐ)戟(jǐ)遥临;
戟:古兵器,戈和矛的结合体。
棨戟:仪仗用的木质戟,一般表面刷满红漆或缠满红色布条。这里指代仪仗。
临:到来,到达。
译文:带着仪仗远道而来。
宇文新州之懿(yì)范,
新州:古地名。
宇文新州:在某人的姓后面加上他所管辖(xiá)的地方名称,也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方式。还是理解不译。
懿:美好的。
范:风范。
译文:宇文新州的美好风范(也是早有耳闻)。
襜(chān)帷暂驻。
襜帷:古代包在马车四周的帷布。这里代指车马,进而代指宇文新州本人。
驻:停留。
译文:(宇文新州的)车架(今日也在这里)短暂停留。
十旬(xún)休假,胜友如云;
十:十天。
旬:古时把一月平分为三个“十天”,每个“十天”都是一旬。其中,初一到初十为“上旬”,十一日到二十日为“中旬”,二十一日到三十日为下旬。上、中、下旬合称三旬。
十旬:不是十个旬的意思,而是为了凑字数把十和旬这两个意思重叠的字组成一个词。
译文:(今天恰好是)十天(或每旬)一次的休假,(阎公的宴会上)胜友如云(照例成语不译,下同)。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逢迎:逢和迎都是迎接的意思,又是凑字数组词。
译文:(都督)不远千里前去迎接,(滕王阁内)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蛟:《西京杂记》提到,董仲舒梦到蛟龙入怀,然后作了《春秋繁露》。
起凤:《西京杂记》提到,扬雄作《太玄经》后,梦到自己吐了一只凤凰到《太玄经》上。
词宗:一般和“诗仙”、“诗圣”一样,是对文学造诣高超之人的尊称。这里应该是引申为高超的文学造诣。
译文:(堪比当年)蛟龙入怀的董仲舒和吐凤《玄》上的扬雄的,是孟学士的文学造诣。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古今注》提到,吴王孙权有六把宝剑,第二把名叫紫电。
清霜:《西京杂记》提到,高祖斩白蛇剑,剑刃上常常带有霜雪,因而名为“清霜”。
武库:武器库。这里应该是引申为武器收藏。
译文:(不输当年的)紫电、清霜宝剑的,昰王将军的武器收藏。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家君:向别人提及自己父亲时的尊称,等同于家父。
作:当,任。
宰:地方长官,如县令。
出:经过,穿过。
名区:对别人地盘的尊称,等同于贵地。
译文:家父在地方当官,(我为了探望他而)路过贵地。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童子:小孩子,作者自谦的说法。
躬:亲自,亲身。
饯:<动词>设酒食送行,引申为<名词>送行的酒宴,进而泛指所有宴会。
译文:(我一个)小孩子有什么见识,(竟然有幸)亲身参加如此胜大的宴会。(其实“逢”有刚好遇上的意思,但是和“躬”冲突,不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