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QC数据质控报告的详细解读

  1. Basic Statistics 基本信息
image
  • Encoding: 测序平台编号,现在Sanger/ Illumina 1.8以上都是Phred 33编码

  • Total sequences: reads数量(reads就是高通量测序平台产生的序列标签,翻译为读段!)

  • Sequence length: 测序长度

  • %GC: GC含量: 需要重点关注,可以帮助区别物种,人类细胞42%左右

2. Per base sequence quility:每个测序read各碱基质量【十分重要!】

image
  • 横轴:测序序列的1-251个碱基;

  • 纵轴:质量得分,score = -10 * log10(error),例如错误率error为1%,那么算出的score就是20

  • 箱线图boxplot:对每一个碱基的质量的统计。箱子上面的须(up bar)为90%分位数,下面的须(down bar)为10%分位数,箱子中的红线为中位数即50%分位数,箱子顶(upside)为75%分位数,箱子低(downside)为25%分位数。这个boxplot的意义:一是看数据是否具有对称性;二是看数据分布差异,这里主要利用了第二点。bar的跨度越大,说明数据越不稳定。

  • 蓝色的线将各个碱基的质量平均值连接起来

  • 解释一下:图中蓝线的走势为何先高后低?因为目前采用的边合成边测序使用的是化学方法促使链由5'向3'延伸,也就是利用了DNA聚合酶。刚开始测序,合成反应还不是很稳定,但是酶的质量还很好,所以会在高质量区域内有一定的波动(这里的1-30bp),后来稳定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酶的活力逐渐下降,特异性也变差,所以越往后出错几率越大。【就像一个司机开车,一开始小心谨慎,起步慢,开的也慢,慢慢提速。后来越开越带劲,但是也越来越困,疲劳驾驶容易出事】

  • 一般能用的数据都要求至少Q20,也就是下四分位(10%分位数)的质量值要大于20。因此这里的189bp后面的需要切除,才能继续分析

  • 二代测序,最好是达到Q20的碱基要在95%以上(最差不低于90%),Q30要求大于85%(最差也不要低于80%)

3. Per sequence quility scores:每条序列 质量统计

image
  • 横轴:质量值0-40,也即是Q值

  • 纵轴:每个质量值对应的read数

  • 我们的例子中一条read有251bp, 那么其中任意一条的251bp的质量平均值就是这条read的质量值。只要大部分都高于20说明比较正常

4. Per base sequence content:read各个位置碱基比例分布

image
  • 横轴:各碱基位置;纵轴:碱基百分比

  • 四条线四种颜色代表四种碱基在每个位置的平均含量(一个位置会测很多reads,然后求一个平均)

  • 一般来讲,A=T, C=G, 但是刚开始测序仪不稳定可能出现波动,这是正常的。一般不是波动特别大的,像这里cut掉前5bp就够了。另外如果A、T 或 C、G间出现偏差,只要在1%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

5. Per sequence GC content: 序列平均GC分布

image
  • 横轴为平均GC含量; 纵轴为每个GC含量对应的序列数量

  • 蓝线为系统计算得到的理论分布;红线为测量值,二者越接近越好

  • 这里不相符可能有两个原因:

  1. 前面提到了,GC可以作为物种特异性根据,这里出现了其他的峰有可能混入了其他物种的DNA

  2. 目前二代测序基本都会有序列偏向性(所说的 bias),也就是某些特定区域会被反复测序,以至于高于正常水平,变相说明测序过程不够随机。这种现象会对以后的变异检测以及CNV分析造成影响

  • 如果出现怎么办?-- 把和我们使用物种GC-content有差异的reads拿出来做blast,来确认是否为某些杂菌

6. Per base N content: N含量分布

image
  • N是指仪器不能识别ATCG时给出的结果,一般不会出现。但是如果出现并且量还很大,应该就是测序系统或者试剂的问题

  • 任意位置的N的比例超过5%,报"WARN";任意位置的N的比例超过20%,报"FAIL"

7. Sequence length distribution: 序列长度统计

image
  • 理想情况下,测得的序列长度应该是相等的。实际上总有些偏差

  • 当reads长度不一致时报"WARN";当有长度为0的read时报“FAIL”

  • 这里显示大部分都落在251bp这个测序长度上,有少量为250或252bp,但这不影响;如果偏差很大就不可信了

  1. Sequence duplication level:统计序列完全一样的reads的频率
image
  • 横坐标是duplication的次数;纵坐标是duplicated reads的数目(红线)

  • 解释下横坐标为何会有>10, >50等出现:测序的原始数据很大,如果每一条reads都统计,将耗时很久。这里软件只采用了数据的前200,000条reads统计其在全部数据中的重复数目,另外大于75bp的reads只取50bp进行比较。重复数大于10的reads被合并统计成了>10,以此类推...

  • unique reads总数(蓝线)作为100%,上图中可以看出,大概仅有2%的uniqe reads可以观察到两次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这里的非unique reads占总数比例仅有2%左右

  • 正常情况下的确,测序深度越高,越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duplication。高程度的duplication level,提示我们可能有bias的存在(如建库过程中的PCR duplication)。

    另外和做的项目也有关,一般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中duplication level都比较高,60-70%都正常,这是因为转录组测的是基因的覆盖深度,各个基因表达量不同,如果某个基因覆盖度较高【tip:覆盖度是指基因/转录组测序测到的部分占整个组的比例】,那么测的部分就越多,相对应的duplication也会更高;对于外显子组测序来说,一般覆盖度比较一致,这里出现了duplication就不太正常。

  • 当非unique的reads占总数的比例大于20%时,报"WARN";当非unique的reads占总数的比例大于50%时,报"FAIL“

9. Overrepresented sequences:大量重复序列

image
  • 和第8个duplication计算一样,也是取前200,000进行统计,大于75bp只取50bp。

  • 发现超过总reads数0.1%的reads时报”WARN“,当发现超过总reads数1%的reads时报”FAIL“

  1. Adapter content: 接头含量
image
  • 表示序列中两端adapter的情况

  • 软件内置了四种常用的测序接头序列, fastqc 有一个参数-a可以自定义接头序列

  • 此图中使用的illumina universal adapter并未去除,后期再使用cutadapt去接头

  1. (还有一类这里没体现)Kmer content: 重复短序列
image
  • 表示:在序列中某些特征的短序列重复出现的次数

  • 这个图是转录组测序的一个文件,可以看到6-9bp几种短序列都出现了好多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1. 没有去除软件内置的adapter或者没有使用-a参数自定义adapter

  2. 序列本身重复度较高,例如在建库PCR过程出现序列偏向性bias--> 这在转录组测序中确实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FastQC数据质控报告的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