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由的人生——论语贯通44

图片发自App

我们讨论了教化的治理与法律的治理问题,这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为政》篇一开始就来了句诗三百,孔子是主张教化的治理、诗礼的人生。所以,我们花很多时间来探讨,德礼与政刑是为政方向性的差别,我们必须把握。我们继续回到《为政》篇的正文,讨论《为政》篇第4章。)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笔锋一转,突然讲起孔子人生的为学心路历程,为什么呢?因为孔子对政治不谈治理,更重教化。他主张的社会和乐与安康,最终要通过教化的手段,落在每个个体的生命上。个体生命的自由与安乐是孔子的追求。所以,在前面三章讲了孔子为政的理念后,第四章笔锋一转,讲孔子为学的心路历程。是指政治的理想,要落在社会的教化上,落在每个社会个体对生命的反思与自由的追求上,这是孔子的礼乐人生、充满诗的精神的自由人生。

图片发自App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十五岁立志,想学习了,到了三十岁,开始有了独立与系统的思想。注意这个“立”字,很多人解释成”立业”,这样解释我觉得不妥,因为孔子一整段话都是讲自己为学在思想上的变化的,与”立业”没关系,是思想独立了、有系统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觉得这样才与前后文贯通,请方家指正。

四十而不惑,思想越来越成熟,思辨越来越细,没有什么疑惑了,对社会人生的道理不惑于心了。五十岁才开始懂得,人生的规律,那个“定数”与“天命”的东西,对生命的追求放下了,有点道家与禅宗的味道,不再执著了,随缘做事了。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才有了五十岁以后,放下执著,开始修心的阶段。这时候一切众生都是佛,无对错是非之分,近道了,慢慢打磨自己的习气,修到六十岁,耳顺心开,不逆于心,好话坏话都是佛话,一切都开心,耳朵顺了。这样慢慢打磨,到了七十岁,身心自在了,不受一些微细的习气干扰了,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了,达到了喜乐人生的境界。

.

图片发自App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与功夫修养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社会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自由的人生——论语贯通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