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力量 2019.6.5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富民强,节俭的美德与日递减了,勤劳的美德依然保持着,为了追逐金钱、名誉、地位,人们勤奋的奋斗着。而在读书这件事却看不到国人的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每年人均读书数量这个维度来看,国人人均读书只有4.67本书,排名第一的以色列人均读书64本,其次日本人均读书40本,法国人人均读书20本,韩国人人均读书11本。而国人是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的,中国的教育制度促使孩子勤奋学习,家长为了实现望子成龙梦,既有外部驱动力又有内在驱动力,合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孩子的学习是勤奋的,学习的愿望是主动积极的,学习目标是清晰明确的,有家长的外驱和监控促进,有学校的升学排名,动态跟进,学生学习难以偷懒。

为何升学毕业以后,到了社会,成人读书反而越来越少了,在读书上勤奋度去哪儿了?还是从不同视角审视,从动机视角来看,人们为了什么读书?读书的动机有哪些?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走入职场人们不再需要的是学历,而是追名逐利,成长成功;从驱动力视角来看,缺少了读书的外驱力,只是需要考证考级时,人们才会主动读书,读书的内驱力不足,只是出于兴趣爱好读读消遣娱乐类书,读书未必能给人带来成功和财富。从社会普世价值来看,竞争压力大、社会工作节奏快,人们的目标是追求财富、名誉、地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书读不进去,身心疲惫,追求速成,走捷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力递减。读书的意愿度、内在动力不高,浮躁的心难以静下来读书,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大量时间消耗在手机上,手机成为人们的最大时间杀手,刷微信,玩游戏,看头条,刷抖音………上瘾欲罢不能,形成了全民手机依赖症。人们的自控力难以抵御手机的诱惑,加之无效应酬社交,消耗着人们的精力,没有业余时间读书,没有需求的动力主动读书,社会没有养成读书的风气和传统。尽管这两年知识付费时代来临,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等方兴未艾,听书俨然变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出现了电子书、手机阅读等,碎片化学习,这些与系统读一本书的效果和收获不可同日而语。读书的状态、心境,书中自有黄金屋,享受读书的乐趣,掩卷沉思,乐在其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吟诗咏词,读万卷书,与大师对话,享受书中的世界,怀着无限的好奇心探询奥秘。

反观自己,小小窃喜,多年来,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对于我来说如一日三餐,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无需自控力和坚持。爱读书,买书多,读书快,多读书,读好书,读名著;多年来,每年读书不低于100本,近两三年来每年读纸质书300本以上,听书300本以上。几乎不读不买消遣娱乐书,每年买书在500本左右,买书花费在20000元左右。美中不足经常买重复了。好在有两处书屋,可以一边存上一本,便于查阅。离开舒适区,拓宽知识面。

读书是能量赋能加油站,读书可以拓宽你的视野,增长你的见识,读书是吸收新知的途径,读书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深度思考、系统思考、多角度思考等元认知,读书可以滋养人的心灵,练就强大的内心,读书可以提升格局和境界,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智慧……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喝水尿才多,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连点成线,温故而知新,反刍消化,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跨界融通,杂交移植,重组重构知识体系再输出,传播,将其外部所学内化成自己的有机肌肉。读书、思考、实践,闻慧、思慧、修慧;读书重在消化,闻慧还要思慧,批判式思维,不盲从盲信,追根究理,格物致知;读书重在转化,为我所用,赋能自己,学以致用;读书重在催化,不是物理反应,而是生化反应,催化出新成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物互联,大道相通,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做一个会读书人,做一个活读书的人,做一个能读懂无字天书的人,做一个会讲书的人,做一个会写书的读书人。

读书改变你我,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力量 20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