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艺术》:如何专业地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什么样的书算是一本好书?装帧精美?出版社权威?作者知名?文笔优美?都可能是。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那就是版次。一般来说,版次越多的书籍,受欢迎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是一本好书。有这么一本书,已经出到第11版了,影响力很大,恰好又是我感兴趣的主题,是我一定会无脑下单的那种。这本书就是《感知艺术》。

其实艺术这个主题,现在有很多书了。之前我读过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希利尔的《希利尔讲艺术史》,林凤生的《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还有很多不错的艺术类书籍也非常值得一读,比如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史蒂芬·法辛 的《艺术通识》,威尔·贡培兹 的《现代艺术150年》等等。

这本《感知艺术》能出版这么多次,一定有它特别的地方。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读到这本书的真实感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感知艺术》全书共9章,涉及8大主要艺术门类: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整本书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对每一种艺术类型,作者都从三个维度做了分析:这个艺术是什么?这个艺术是如何创作的?这个艺术如何影响到人的感官?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整本书做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见文末)。看了这个思维导图,你一定会发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严谨、工整。

这本书还有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地方,就是信息密集度特别高。什么意思?坦白讲,现在市面上很多书都是口水书,整本书其实用1000字以内足够概括了,但是硬是凑成一本书,读起来索然无味。读这本书,您绝对不会有这种感觉。这么说吧,我在书中找不到一句多余的废话。再加上这本书是全彩的,如果您入手了这本书,绝对是值得的。

此外,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温度的一点是,书中解读了两幅中国的名画,一幅是明代的《山溪漫行图》,还有一幅是南宋的《踏歌图》。

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看这幅图,可能觉得习以为常,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专业的艺术家眼里,这些图可是很有特色的。比如作者就拿《踏歌图》来普及了一个专业的词汇:散点透视。

作者是这么说的:

“散点透视特别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体现,是文化和惯例等额外因素的产物。马远(1140~1230)的画作《踏歌图》中,画面被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前景和背景。画作的前景包括一些细节,延伸至中景。在中景部分出现了分割,因此背景和前景相互分离,因为中间有一块开放部分,可能是深远的中景。前景代表近处的事物,其丰富的细节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此,仔细揣摩着多个元素,包括艺术家在画树叶、岩石和水时的笔触。随后出现了分割,背景若隐若现,悬浮在空中,几乎是另一个独立的整体。尽管前景给我们一种空间感——空间从近前逐渐推远,但背景却感觉扁平,加深了对山高度的感知。然而,透视上明显的变化来自这样一个观点,即对自然外貌的表现不能以牺牲对自然活动的检视为代价。这幅画作邀请观看者进入空间中去审视它们,而不是从某一个位置欣赏全景。艺术家一部分一部分地透露出景色,就好像观看者是行走在其中。散点透视使观看者可以进行一场私人的旅行,带来私人的、精神上的影响。”

怎么样?是不是从来没有这么欣赏过我们老祖宗的宝贝?这就是专业人士跟我们普通人的区别。

不过,您别担心。如果您能认真阅读这本书的话,这些技能您也会有的。这本书里作者会专门教您怎么去对艺术作品做批评。在每一章节的末尾,作者还会给出一个详尽的案例分析。

这本书很专业,但是坦白讲,我是一个艺术的门外汉,读起来还是稍微有点吃力。如果您已经掌握了一门专业的艺术,相信您从这本书里得到的认识一定会比我更深刻。如果您跟我一样,那其实这本书真的很值得入手。不妨花点时间,想一下心中的“月亮”,拿来读一读吧。

没准,您真的懂了海顿的这句话: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知艺术》:如何专业地欣赏一件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