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跌宕起伏——理赖建平老师小古文12课第10课

今天赖建平老师讲的是三国志中的《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日:“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小古文往往比较简单,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故事性不强。

其实,《曹冲称象》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我们一起来看: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这篇文章增加了三个细节:

一、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就如同一个成年人。

二、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巨象是孙权送来的。“咸莫能出其理”说的是下面的人都不知道称象的办法。

三、太祖悦,即施行焉。

曹操听了曹冲的主意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去做了。

这个版本比第一个版本要细致得多。但是,曹操到底问了那些人?他们想出了哪些办法?曹操有什么反应?我们一概不知。

如果把这些内容补充进去,情节就有了变化,故事就好玩多了。曹操身边有很多武将,说不定第一个回应曹操的就是位将军呢。

有一位同学加了这么个细节,我们来看看:

大将武亦功,屠夫出身。其抱拳,出列,朗声道:“主公,末将有一计。宰之,割之,称之,则象重可知矣。”操露不悦之色,道:“象已死,有何用?”武惶然而退。

这位同学虚构了一位叫“武亦功”的将军,原先是个屠夫。他觉得把大象宰杀后,切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这个主意符合他的屠夫出身和将军身份,思维非常简单、直接。

但是,曹操不高兴了,说:“一头死了的大象还有什么用呢?”否决了武亦功的建议。

武官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文官的计谋是否可行呢?请看:

谋士公孙无量,先前乃账房先生。其徐行出列,拱手作揖道:“主公,属下有一法。颐养此象,待其老死,切而称之,则象重可知矣。”操闻言,愠道:“象龄可达百年,待其老死,你我安在否?’”公孙汗湿重衫。

有个叫公孙无量的谋士,他建议养着这头象,等到他老了,死了,再切开来称,就知道它的重量了。曹操听了,拉下脸说:“大象的年龄可以达到一百岁,等到它死的时候,你我还活在世上吗?”

公孙的办法看似高明,实际上并不可行,因为曹操根本就等不到那一天。所以,这是个馊主意。他看到曹操不高兴了,吓得汗都出来了,把衣服都打湿了。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片段插入原文,故事就饱满了,情节就丰富了,也就更能显出曹冲的高明了,故事也不会再像原先那样一览无余了。

这节课的知识点是:

揭晓结局之前,要做足铺垫,使情节有起伏。

作业:

请你来写其中一两个人称象的办法,为曹冲出场做好铺垫。

交作业:

一将军原为铁匠,左思右想,终谏言:“依臣愚见,最简之法,乃铸一大称,称之。”曹操哈哈大笑,曰:“将军耿直,依将军之见,铸大称之铁何来啊?”将军面露难色,乃退。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节跌宕起伏——理赖建平老师小古文12课第1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