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律诗的平仄

本篇内容不是教程,是学习笔记以及自己的理解,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各位行家指正,不胜感激(绝不是虚伪的客套)。

平仄是律诗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格律主要就是讲的平仄,律诗的平仄规则也一直延用到后世的词曲。同时,平仄也是律诗中的一个难点。

先介绍点几个术语,后面会用到。律诗共有八句,每两句一组,叫作一联,共有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一、五律的平仄

五律的平仄只有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正好可以构成两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变化,可以组成五律平仄的四种格式。而这四种格式,实际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一)仄起式

1、首句仄起仄收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格式除了首句略有不同,其他各句完全一样。粗体字表示可平可仄。可以看出,前两联一、三、四句的首字平仄皆可,后两联可平可仄位置和前两联完全一样。下面以杜甫的《春望》来分析一下五律的平仄规则。

破山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鸟惊心。
烽火连三,家书抵万金。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斜体表示这个字是入声字。第一句“国”现在虽然是个阳平音,但在韵书里是个入声字,所以符合首句仄起仄收,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也符合。

第三句“感”是上声,这句是仄平平仄仄,但因为这句第一个字可平可仄,所以也是符合规则的。第四句“别”是入声为仄,所以符合仄仄仄平平。

第五句同样首字可平可仄,也是符合的,第六句显然是符合的。

第七句“白”是入声,但这个字也是可平可仄,下句“浑”同样可平可仄,“胜”读一声,是个平声,所以这两句也是符合的。

有时候我们觉得古诗的平仄好像不太对,可以查韵书或字典来检验一下,因为有些入声字现在变成了阴平或阳平,所以会造成一些困惑。

(二)平起式

1、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首句平起平收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仔细看就很容易发现,平起式第一种其实就是把仄起式第一种的首联和颔联互换,颈联和尾联互换,相应可平可仄的位置也跟着整体移动。另外一种格式只是首句换成平起平收。

平起句的规则与仄起句类似,就不举例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首熟悉的五律试一试。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方法是在五律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头,仄前加平,平前加仄。

五律 七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以,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变化,同样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一)仄起式

1、首句仄起仄收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2、首句仄起平收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式

1、首句仄起仄收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律和五律相比,只是多了两个字头,第一个字平仄不拘,其余和五律完全一样。所以,如果五律弄明白了,七律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三、粘对

粘和对是两个概念,先说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五律和七律的四种平仄形式都正好形成两副对联,这就是平仄相对。例如,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与对句每个字都是平仄相对的。

如果首句用韵的话,则首联的平仄就不能完全相对,如五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正是首句入韵或不入韵,构成了五律仄起式或平起式的两种格式。七律也是一样的。

再说粘,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前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相一致。具体说,就是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则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就相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背诵平仄的格式。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后面所有句的平仄就可以知道了。下面以五律举例。

如果知道第一句是“仄仄仄平平”,则可以知道首句入韵,第二句必须入韵,又不能和第一句平仄相同,所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第二个字要和第二句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应该是“平”,所以第三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又要和第三句相对,则应是“仄仄仄平平”。第五句不入韵,粘第四句,所以应为“仄仄平平仄”。依此类推,后面三句是“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可以根前面的仄起式对照一下,是完全一样的。

四、孤平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孤平的定义有些争议,我只说一下简单的,显而易见的情况。在五律的情况下,“平平仄仄平”这句,如果把第一个字变成“仄”,则除了韵脚,就只剩一个“平”,这种情况就叫孤平。七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情况,如果第三个字变为“仄”,也变成孤平的情况。据说在唐人的律诗里,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了解了孤平,就可以理解五律(七律)仄起式的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平起式的第四句(第二句)、第八句(第六句)为什么第一(三)个字必须用平声了。

五、特殊的平仄

在“平平平仄仄”这个格式中,还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七言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在这种格式下,五言的第一个字和七言的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不再可平可仄。这种特殊的平仄格式,习惯上都用在第七句。

六、拗救

平仄不依常格(前面介绍的正规格式)的句子,叫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要救。一般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后面就要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三种:

(一)本句自救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个字用了仄声,第三个字用一个平声补偿,就变成“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

(二)对句相救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个字用了仄声或第三第四两个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第三个字补一个平声。变成“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半拗

在“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中,不是第四个字变仄声,而是第三个字变仄声。这种情况可救可不救。

举两个书上的例子:

我宿松下,所欢。

本句是首联,第一句不入韵,整联本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第一句第三个字变成了仄声“五”,第二句第一个字也变成仄声“寂”。所以第二句第三个字平变成了平声“无”,既救本句的“寂”,也救前句的“五”,属于(一)和(三)的情况。

野火烧尽,春风又生。

这一联是颔联,上句应是“仄仄平平仄”,第四个字“不”变仄,下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吹”仄变平来救“不”。这是(二)的情况。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有一种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在七律中,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而二、四、六个字则必须平仄分明。若换成五律,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当然最后一个字都是要明确的。

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在学习孤平的时候知道,像“平平仄仄平”这种格式的句子,第一个字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孤平现象。同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的句子第三个字也不能不论。

所以“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同样,“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不全面,这里就不举例了。

八、古风式的律诗

律诗的格式是慢慢发展来的,早期的一些作品不完全符合律诗的格式。我们来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古风,后四句才是律诗,所以说这首诗是不完全合律的。但是当时律诗还没有发展定型,所以存在一些这样的古风式律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词——律诗的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