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频频有大学生失联自杀或者抑郁轻生的事

前言

对你们来说,大学是一片空白。大学是“接下来要考虑的事”。你去上大学,学点儿东西,然后再去做很多其他事情,比如说很可能去读个研究生。前方是一些你不太清楚的目标:地位、财富、往上爬——总之,“成功”。至于选择什么大学,那完全是为了满足炫耀的需要,因此你当然会选最好的大学。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读于教育到底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如何帮助你找到自我,或者说大学如何帮助你独立思考,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这些问题你根本想都没想过。与今天的孩子一样,我只是被动地去做那些周围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投资与回报

“投资与回报”直截了当地概括了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大家总是习惯于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量化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大学给予的回报应该是什么。大学的回报是否仅仅只是金钱呢?言外之意,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就业(即产出和回报)吗?我们必须探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上大学究竟为了什么。

我们对高等教育现状的激烈争论不外乎以下几个:不断飙升的学费、严重膨胀的学生贷款以及令人担忧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关于高等教育的未来,我们关注的是预算削减、远程学习、大规模网络公开课以及大学存在的形式等。若倾听更高层面的讨论,人们会听到国家竞争力、21世纪劳动力、工程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繁荣前景等关键词。在种种讨论、对话和激辩中,我们妄自认为,铸成幸福生活及健康社会,只需要经济实力足矣。

金钱固然重要,它支撑着职业发展、生活保障和国民实力等,但问题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仅仅是金钱吗?个人的生活不仅限于工作,而工作不仅限于收入;国家不仅限于它的财富,而教育也不仅限于培养职场能力。我们要千万警惕企业家或政治家的蛊惑,作为一个人,你要相信自己不仅限于能为企业产出多少利润或为国家贡献多少GDP。追究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无异于追寻生命的目的,即社会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存在的意义。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学生根本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众说纷纭不绝于耳,学生则背道而驰。政策制定者,从大学校长开始,从上至下,都只在讨论数学和科学。媒体工作者和行业权威人士(其中部分为人文科学背景,几乎没有来自医护或工程背景的)不停地向年轻一代说教,要谨慎选择专业及学习方向,不断提醒学生万万不要掉入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学习的陷阱。排名最高的“十大专业”往往是最具职场潜力的,而不是最有意思的。排名最高的“十大领域”往往由平均收入来决定,而不是对工作的满意度来决定。在这些排名之外的学习范畴或者其他专业方向经常会遭遇一个典型提问:“你学了这个(专业)想(或能)干什么?”文理学院的教育已经落伍了,“英国文学专业”更是个谜团,它扑朔迷离,让人看不清前路。

焦虑与颓丧

当你仔细观察与深入接触大量大学生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我们都承认,学生在高中阶段承受巨大的压力会导致精神焦虑,那么同样是这群学生,他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频频有大学生失联自杀或者抑郁轻生的事

前言

们进入大学之后,这一切又怎么可能自然地得到改善呢?

斯坦福大学在2006年就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组建了一支行动组,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提出警告:“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等。”另外一所大学的校长也曾经向我表示,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被一场抑郁的流感包围”。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频频有大学生失联自杀或者抑郁轻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