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生活中,有一种人特别厉害,他们总能一眼看穿别人的心理,总是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跟他们聊天,总觉得他们善解人意,很懂人性,总能让人有知己的感觉。可事实上,一般这种人,他谁都懂。

这种人是无疑是智者,因为他有知人的智慧,可是一个人如果看不懂自己,几乎不可能看得懂别人,这是一个人认知的自然次序,要知人,须先自知。

如果你了解自己,那么他人不过是另一个你,只有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人性,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何而来,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人性是相通的,如果你知道了什么是你不想要的,你也会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切起源于内心,所以要向内寻求,只要自知,就能顿悟一切。

那么,如何才能自知呢?

很多人觉得,自知还不容易吗?知道自己的高矮胖瘦,漂亮丑陋,优点缺点,爱好特长,懂分寸知进退,知情识趣,就是自知啊。

这都是浮于表面的自知,真正的自知,是面对自己的思想,面对自己的内心,是反躬自省,是明心见性。我们总说要做自己,可只有看见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做自己,你真的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了吗?

认识自己,是最深刻的哲学命题,从希腊神庙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到苏格拉底,从儒释道的东方思想起源,到如今阳明心学的流行,数千年来,人类都在为如何认识自己而努力,无数先贤为我们开辟了这一哲学问题研究的先河,都在追求明心见性的自知之明,然后修心养性,推己及人。

可我们依然不知道,如何才能自知。

以我浅薄的哲学认知,我的自知,主要建立在以下方面:

我的自知,建立在反思自己过往经历的基础上。过往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思维逻辑背后的人性是什么,这种人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此周而复始地反复思考复盘,才能逐渐明白自己的思想来源,才能看到自己的心。通过这种思考,我会逐渐看到自己做人做事中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三观是什么,会将用来定义“我”的词汇库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看清自己。

我的自知,还建立在他人对我的评判上。用跳脱出来的姿态去看自己,从他人口中去了解自己,会发现有很多误差,你得辨别哪个是真正的你,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差,当然,他人的视角中还有很多自己看不到的盲区,他人的理解,总是能帮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他人眼中的我是冷傲的,是忧郁的,而其实我知道自己是火热的,是真诚的,有误差,没关系,因为我就是外冷内热的。

我的自知,还建立在不断向外寻求认知的基础上。保持好奇心,不断尝试,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那就勇敢地去寻找。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那就多谈恋爱,谈着谈着就知道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那就趁年轻多换工作,换着换着就找到感觉了;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那就多探索不同的领域,总有你感兴趣的。只有不断尝试,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真知,才能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

我的自知,还建立在对未来的想象上。努力去想象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生活是什么样,住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伴侣,有什么样的孩子,经济条件是什么样,开什么样的车,吃着什么样的食物,有什么样的朋友,从这些细致描述的未来里,你会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反推当下的各种选择、决定和计划。

我的自知,还在于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的基础上。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局限性,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有局限,唯有突破这种局限,才能尽可能全面地懂自己。在不了解心理学各种效应之前,我不会懂自己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在不知道哲学理论之前,我不会想着去总结自我认知,也就不会写这篇文章;在没看过那么多书的时候,我还没法理解“我所知便是我无知”,认知就像一个圆,知道的越多,圆的周长越长,接触到的未知也就越多。

自我认知,是人生真谛的起点,唯有自知,才能自爱,唯有自知,才能自由,唯有自知,才能做自己,唯有自知,才能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照亮生命。

近代中国更多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开始向外看,开始格物致知,离开了传统东方文化中的向内寻求,以至于我们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新闻,却很少能独处地面对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

人为什么要眨眼,因为睁眼看世界,闭眼看自己,看世界是为了更好地看自己,所有的向外寻求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在,所以,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思考:我到底是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