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员工,领导可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学习培训,某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

他说,关于自己的工作,他向校领导明确表示了一个观点:

如果信息中心所有的老师都在办公室里上网聊天,无所事事,请不要批评,因为那说明他们的工作做好了。

如果信息中心每天报修电话不断,老师们不断在各科室间穿梭忙碌,那才是他们工作的失职。

这话听起来让人惊诧,但仔细一想却不无道理。

工作任务是固定存在的,领导看不到员工在干工作,甚至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而一切都在平稳高效地运行,这其实是一种最佳状态。

02

我国古代文献《鹖冠子》里载有一个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鶡冠子》中的篇目多为后人假托,不足为据,相信作此寓言之人只是想说明治国的道理,劝自己的君主要象治病一样治国,治病于未病。

但如果扁鹊真有兄弟三人,结果肯定也如大家所见到的:扁鹊会救人无数,千古留名,而其两兄弟则默默无闻,终老乡里。

03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让天下无病,才是最好的医生,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不让领导看到有问题,才是最好的员工。

不知道那位信息中心负责人的“理论”,他的校长是否理解。

但我知道,在现实中,能懂得“治未病”的领导并不多。

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在大禹治水之前,还没有发生水害的时候,在每年的枯水期都去疏浚河道,还会发大水吗?

相信不会。

也许,有千万条河流正是由于这样的治理,才一直没有发过洪水。

但因为黄河一直没有治理,或者治理得不好,才会洪水暴发,才出现了大禹这样的“抗洪英雄”。

04

我们考核一个人的工作,一般是所谓的“德、能、勤、绩”四项。

“德”与“能”是很难量化的,人们能直接看到的,只有“勤”和“绩”。

所以,“勤勤恳恳”的人更容易得到重视。

所以,在单位里,能让领导看到自己的勤恳是一个本事。

记得马未都在一次访谈中,就介绍过自己当年在出版社当编辑时的旧事。

那时候编辑审完稿,都会写上自己的审稿意见,这篇稿子能用不能用,用的理由是什么,不用的理由是什么,责任编辑每个人分一摞,审完之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有一位同事,特别有意思,签完字之后,还会写上审完稿的时间。

写上时间也无所谓,但他签的时间是“于深夜十一点”,过些日子,是“于午夜零点”,再过些日子,变成了“于三点半路灯下”,表示自己这么早已经出家门了,而且在路灯下还要审稿。

这样,领导觉得这位编辑就很辛苦,工作很努力,非常赏识。

一次在开会时,马未都当众说了一句:我根据他的审稿意见,可以看出来他在午夜前根本不看稿,他所有的工作都是等着午夜后才干!

05

李宗吾的厚黑学里有“敲锅”一法,就是过去补锅的匠人,在补锅之前趁人不备,用锤子把裂缝敲大。

这样做,一显得问题严重,二显得自己有本事,补起锅来也能赚得更多。

深谙此术的人,在单位里其实是挺吃香的。

当然,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

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的,可能是在做面子活,也可能是真的工作任务很重。

天天无所事事的,可能是把工作全都提前做完了,也可能是他本来就没有多少工作。

但领导在判断员工的工作时,确实应该睁大慧眼,不要被一些人忙碌的假象蒙蔽,也不要忽视一些员工悠闲背后的付出。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新书《为自己读书》即将上市。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员工,领导可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