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中村印象记

刚来深圳的时候,住过几年城中村,那种异样的感觉,至今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城中村优点:租金较低、购物方便;缺点:狭窄、阴暗、杂乱、人员流动性大;

深圳众多城中村,都是原住民在宅基地上建起的七、八层楼房,栋栋紧邻,外形呆板,像块块长条积木,密密麻麻排在一起,毫无美感可言。

走进村里的巷道,路面高低不平,台阶错落。空间里杂乱无章交织着乱七八糟的电线。仅有的一线天空也被晾晒的衣物遮挡,空调积水不停地滴落,行人们只能加快脚步,掩头而过。

小巷两旁有售卖二手家私,二手家电的铺面。偶尔窜出一条小狗,毛色杂乱,瘦骨嶙峋,看起来被主人遗弃很久了。

楼内房间大多阴暗,房主建造时完全不顾采光。窗与窗,楼与楼之间只有一臂间隔,大声咳嗽,左邻右舍全能听到,被戏称为“握手楼”,房间必须灯光常亮。衣物要经常到楼顶阳台晾晒,否则会有一股难闻的霉味。

房东们多数不住在“握手楼”里,他们有自己宽敞的洋房甚至别墅。每月收租才会看到那些慵懒的身影,跨出豪华轿车,神态居高临下,面无表情。

房东,多数是改革开放后洗脚上田的本地农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特区发展最大的受益者。位置好一些的城中村,每栋楼按月有七、八万元的租金收入,有的家庭常常拥有几栋楼宇在出租,说他们日进斗金,并不为过。

许多房东早就改换门庭,成了港澳人士,更有入籍国外,在国内坐享其成者,享尽了改革红利。

出租屋内,居住的是一些年轻的打工仔,还有收入微薄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往往几个人,几代人挤住在一处,除了床铺,几乎没有剩余的空间。年轻人奋斗几年,成功者在家人资助下拥有了自己的物业。另外一些人或转战外地,或继续蜗居。体力劳动者最终会回到家乡,留下下一代继续打拼。

每逢雨天是租户们最难捱的时候,狭窄的巷道潮湿泥泞。由于阳光照射不到,地面水汽和浊气混杂在一起,难闻的气味久久不散。屋里的被褥潮得能攥出水来,睡觉成了一个大问题。

不过,城中村生活便利,各种小超市、小饭店应有尽有。各地美食对应着不同地域的打工者,慰籍着舌尖上的乡愁。

类似的城中村景象,各大城市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只是深圳租赁市场需求大,业态成熟,表现得更加典型。好在特区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廉租房、安居房,必能裨补阙漏于万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城中村印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