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培训吗?——龙城太原“构建理想课堂”高研班综述

“经历了很多次培训,却从未有过这次培训的密度,经历了很多次培训,却从未有过这次培训的学习力,经历了很多次培训,却从未有过这次培训的脑动力,经历了很多次培训,却从未有这次培训的感动......因为这次培训叫新教育,是一群心怀赤诚之心远道而来的尺码相同人的心灵之约!”

上面是我对本次高研班最深的感受,也是最真的情感。能有如此感受,绝不是无为的矫情,而是有质感的存在。

先不说这次研修班组委会前期的精心准备,细致入微的安排,单从郭小琴老师群里的互动和热情,已经让参会老师心有期待了。这次太原行知宏学校的接待老师也让我们感动不已。下车不久,就接到接待老师的电话,核实了信息,我们见到了只熟悉网名从未谋面的网师人。一个个阳光灿烂,信心慢慢,相互交流宛如老友相见,没有半点生分之感。踏进行知宏学校大门,是网师义工的家人般的接待,奇怪的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未有陌生的感觉。因为时间紧迫,没来得及吃饭,没来得及洗一把脸,我们抓紧赶到会场,参加网师共读活动。活动现场气氛高涨,听读时的沉静深思,研讨时的无拘无束,你问我答,你说我补充,哪里有生疏感?明明是排练好的一场头脑风暴!活动持续到10点多,如果主持人不喊停,也许大家已经忘了时间这一客观事物的存在。谁能想到,大半天时间没有进餐,却好无饥饿感,有的是来自脑先生的激动与兴奋。

尽管晚上入眠太晚,却因为今天李镇西老师的到来而早早醒来。7:20老师们到了操场,合影留念,不熟悉的脸却连着相知的心。第一场报告是李镇西老师带来的《教育的价值、关系与诗意》,李老师的一字一句表达着他对教育的情真意切,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故事体现出他对学生“大写人”的尊重与培养,更重要的是李老师现场感染力,让每一个追随者意气风发、充满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脉搏时,教育才能真正发生。”李镇西老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做苏霍姆林斯基,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去。我想,我学习李镇西老师,能否落实他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呢?学习是输入,输出更重要,没有输出,输入意义减半。最让人感动莫过于这些手稿,谁能想到这些手稿是当年李老师给学生写信打的草稿!

让学校适应学生,体现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一个允许孩子爬树的学校,一座没有楼梯只有爬梯和滑梯的教学楼,大家能想象得到吗?敢想吗?会不会担心安全隐患?可是台湾的确有这样一所学校,没有标榜的校园文化,让别人看起来是“特例独行”,其实是一所真正有着“儿童视角”的学校。李镇西老师一针见血的说“我们说一切为了孩子的安全,其实是为了管理的方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尊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幸福的自己。我们要做到目中有人——有每个人,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几年一定会有一场职业大变革,什么样的职业容易被淘汰掉呢?李老师告诉我们要警惕互联网背景下人的失落。作为教师这份职业尽管失业可能性比较小,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能力,更应该有善于沟通的技巧,有创造思维,更要有对教育的一片热心、对学生的真正爱心。

信息化2.0时代,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信息化2.0时代的孩子呼唤着与之匹配的教育环境,作为同时代的老师,怎能有不变的理由?刘焕阁老师带来的现场演示,让我好奇却不及。因为网络问题,我没能跟上刘老师的节奏,也是这次完美研修中的一点遗憾。

刘广文老师堪称新网师最严导师,课时多,作业难,过关率底,在网师学员眼中是一个很“折磨人”的老师,可是现场的刘老师却格外的内秀。刘老师带来的《如何设计学生与课文的链接》,让教英语的我收获不比别人少。目标设计、学习内容着眼点、如何吃准学生学习障碍处、如何设立脚手架也是每个学科教师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两节现场示范课,揭示了教师文本分析的功底还有课堂把控的能力。孙静老师的《白鹭》的结构技巧,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何晓敏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则是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寓意写法也是重中之重。晚上的沙龙研讨再次把会场推向高潮,郝晓东老师、孙影老师对任何问题都能给予满意的解惑之道。如何运行读书会?怎么激发师生阅读兴趣?读书会人数是否有限制?如何通过阅读重构自我?一个个问题接重而来,郝老师、孙影老师却能在谈笑风生中给出道与法的解释,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当时我心里想读书应当如此,这才是真读书的气魄和魅力。6.1儿童节,参会的网师朋友也都佩戴了红领巾,像小学生一样再次进入一天的紧张学习中。榜样学员微讲座我是第一个,按照郝老师的要求,根据听众确定讲稿,但是因为电脑技术有限,自己最不满意的是PPT制作没有动感,幸亏内容还比较丰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更让我惊喜的是郝老师对我分享的高度认可,并建议我加入新网师专家库,郝老师让马增信老师拉我进入专家群,其实那一刻我却在高兴之间有点恐慌,我该怎样配的起“专家”的称呼啊?压力即是动力,相信自己接下来潜心学习的岁月会成为生命中的永恒。

陈娥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她对构建理想课堂有自己的高屋建瓴,也有接地气的气息。徐明旭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做汇报,抓住了听众的心,牵引了大家的魂。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靠近经典,领悟高人的过人之处。杨百凌校长的“六步”古诗词教学法,让我感觉中国诗词的魅力,也让我感到做杨老师的学生真幸福。于宁老师的文本解读和诗词功底,用惊叹形容我当时的心境一点不为过。

接下来孙影老师带来的《输入式——从学习到教学的一场微革命》,带来了太多的干货。孙影老师借助埃德加•沙因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没有学习力的人。”学习需要“——intake——output”三个循环才够完整,才是学习力的真正发生。因此我们要改变学习模式,把输入式学习改为输出式学习。因为学习不是目的,是一种路径,输出才是最终的目标。学习应当具有钉子精神、钩子精神,还应该有磁铁精神。一边听着讲座,我一边添加着自己的感受:孙影老师有当今的输出,因为她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力超强,能够把输入转化成自己的认知,进行自我认知重构。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能力和竞争力。学习如此,教学更应当如此,一个学习以输入式为主的老师,其教学也一定不会达成输出式。有输出驱动的学习更能优化学习效果,而且,有输入促成比无输入促成更能优化输出质量。

孙影老师举例说明如何用输出式学习,特别喜欢她的思辨方式,通过“反教材”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让学生学会形成辩证思维,拓展想像空间。课堂上,我们一定围绕着“学习”这一个主体事物展开活动。孙影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阅读输入的重要性。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是“人与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专注时间、管理能量、暗时间,这些因素处理好了,时间也会的“多”起来了。时间就是生命,用好属于自己的时间,让生命出彩!孙老师还提到了教师专业写作,写作可以让我们成长更轻盈。

6.1下午是闪电式叙事剧汇报。卢雪松,人如其名,一个坚强的女子,不谈自己经历的人生低谷,却通过三个故事,让我们对她、对生命多了几分敬意。郭良锁,可亲可敬的网师教务长,谦逊、勤奋、执着、乐观,他传递了很多榜样的信号:生命就当如此!“春泥、常春藤、火种”是他的坚守初心的动力,也是他“越努力,越幸运”的真实的写照。郭老师说:“你的劳动汗一定藏着你的成绩!”因为童喜喜老师的一句“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郭老师坚定了脚下的路,为点燃很多人的梦想,幸福行走!方娇艳,一个美丽的名字,与她知性大方的气质十分吻合,更有她超强的学习力,独特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她通过新网师三字决“肯,啃,垦”讲述着一个年轻生命追梦的故事。穆勒滚,来自祖国边疆——云南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川县,距离缅甸只有几公里,坐飞机到太原还需要两天时间,却因为新教育的召唤,来到他至今为止到过的祖国最北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他的动力,也是他参与共读、共写、共生活的初心。郝晓东老师说“不要去追一匹马,请用追马的时间种草。”是穆老师践行新教育最好的方式。苗雅静《最好的遇见》,山村支教的她带去了阅读的火种,一本本优秀的童书点燃孩子内心想要学习的欲望。“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不会停止生长。”是她内心最强声音。马增信老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给我们一个榜样示范的形象。他年过半百,却为了接下来后半生的精彩,选择新教育,在忙碌中快乐修行。马老师说,我们看不到太阳,就要自己成为太阳,成不了太阳,就要追随着太阳奔跑。

郝晓东的讲座,每句话都有太多信息,真的需要坐下来认真琢磨,慢慢学习。这里,我要讲的是我现场学习的第一次浅显输出。《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全面细腻的讲解。通过“2+4”的小故事,让我们明白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需要有“真实的情景”,我们要打破原有的认知,形成挑战、产生困惑,然后经过启发,解码问题。换言之,这也是“发现困惑”、“确定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用假设解决问题”的连环过程。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需要教材解读加文本解读。这取决于老师的学科素养和教研水平。郝老师给了我们如何真教研的方法和规则。用实际问题确定教研主题——并提供本主题研讨的相关资料,明确成员任务——集体解决问题——分享发言——再研讨,决定是否改变主题。郝老师对事物的认识高度取决于他阅读的广度,每句话都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是多年练就的内功。

晚上的分组研讨,让你我他的收获融合再加高,一个畅所欲言的活动,让我们通过别人的分享启迪自己的认知。最后,方娇艳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整理了我们组的分享,短短一个小时,却从不同成员身上看到了坚定的学习力,还有万物不惧的态度,也许,只有在这里,在新教育的世界里,才有的生命存在状态。

就像我发言的中最后一段,构建理想课堂,我只是在路上!通过这看似两天四晚,实则远远超过实际时间的学习,我看到了差距,明白了方向,决定沉下心来,空杯心态,努力丰盈生命,向榜样看齐!郝老师说他不愿意举办“旅游式”的培训,是的,我们感受到了。两天四晚,物有超值!接电话没有时间,发信息没有时间,就连敷一张面膜也变得很奢侈,只好把带来的的面膜原封不动地带回。没有wifi,手机的“拍照”功能也第一次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此密集式的“头脑风暴”高研班,有生第一次!如此纯洁的学习,因为它叫新教育。致敬新教育,致敬默默付出的义工志愿者!致敬太原行知宏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全力以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过这样的培训吗?——龙城太原“构建理想课堂”高研班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