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总想逃离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我曾经想从我的婚礼上逃跑。幸好婚礼在豆花老家举行,而那地方与我家相隔一千多里,而且我甚至找不到交通工具带我去镇上坐车。

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我会把当时对婚姻的恐惧归结为一种不自信——当我的选择与周围大多数人所崇尚的价值观不一样时,我不确信我的选择是不是对的。我也不确信嫁给爱情是不是真的会幸福。

幸好,后来豆花先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用他的陪伴,用他的拥抱,用他的包容和好脾气,当然,最重要的是——

用他的“美貌”。谁让我是个看脸的人呢!

那段时间我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很是有兴趣,这个主题就是“逃离”。

逃离并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决定,必然是长久思虑的结果,指向着一对恋人间积聚已久的矛盾或是平静生活下波涛汹涌的暗流。

逃离包含着永不回头的决心,是一种强大而坚定的意志力的展现,意味着眨眼之间,一对恋人将从恋爱的天堂跌落至无尽折磨的地狱。

逃离就像一首乐曲中的休止符,让生活的乐章在最高潮最亢奋处戛然而止,让听者闻之惊诧继而意犹未尽。

逃离指涉着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一场无法和解的矛盾,抑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负担,以至于故事中的当事人丝毫不寄望于当面解决问题,而选择了被动的逃避。

今天推荐的这5本书都与“逃离”的主题有关。


01

艾丽丝·门罗:《逃离》

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便在中国文艺青年中暴得大名。我也是借由她得奖的契机才知晓了她。

《逃离》是门罗的一本影响力很广泛的小说集,由8篇中篇小说构成。8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都生活在加拿大的小镇上。

其中一篇同名小说《逃离》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妻子,对丈夫的粗鄙和不体贴感到心灰意冷,在邻居太太的怂恿下离家出走,但最终失去出逃的勇气和动力回归家庭的故事。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这是门罗笔下的主人公们逃离当下生活的全部动机。

逃离成为主人公们一种普遍的愿望,但艾丽丝·门罗描绘了这种愿望,又逐一扼杀了这愿望,给所有逃离者以无望,因为生活是如此强大。

门罗被誉为“当代契诃夫”,这不仅指她写作所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传统,也指她的故事表现的都是波澜不惊的生活。

这也意味着,读门罗的小说,一定要有耐心。那些想找刺激与猎奇的同志们,你们可以放下这本《逃离》,就像放下你们不想去面对的过于平淡的日常生活。


02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青春咖啡馆》是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莫迪亚诺塑造了一位不断逃离的女性。

巴黎左岸一家叫孔岱的咖啡馆里,有一个神秘女子露姬。一位私家侦探受一个孤独的男人所托,来寻找露姬的下落。那个男人是露姬的丈夫,但在某一天露姬一声不响地离开了他,什么也没有留下。

莫迪亚诺设计了四条线,通过四个人的视角让我们走近露姬:一个巴黎矿业大学的大学生,一个从事“情报”工作的人,“露姬”的自述和“露姬”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情人罗兰。

从这些线索里我们可以拼凑出关于露姬人生的全貌:她有一个当舞女的母亲,她从小就趁母亲半夜不在家时在城市里游荡,她长大后嫁人似乎是想逃离小时候的家,婚后几年她认定那生活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再次出走,她和情人罗兰一起出逃,最终又通过结束生命的方式逃离罗兰……

她一次又一次地演练着“逃离”,尝试着人生的其它可能性,但她都没有成功。她如同一个稚拙的孩子,试一次,失败一次,然后再试一次,再失败一次,直到将手边的可能性全部失败完。

这是一部氤氲着愁绪的小说,很动人,也很容易读出绝望的味道。


03

奥尔罕·帕慕克:《黑书》

又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小说,我要五星推荐!

这本书让我对帕慕克路转粉,也对土耳其充满向往。

和前面两部小说不同,这部小说的主角不是那个“逃离者”,而是承受对方逃离带来的伤害的“被抛弃者”。

小说的主人公卡利普是一名律师,他笨拙而深情地爱着妻子如梦。这天下班后,他回到家发现妻子不见了,餐桌上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19个字。

卡利普寻妻的旅程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在这过程中,不断闪回着过去的事情,让我们了解这对夫妻的生活:卡利普从小就喜欢如梦,但如梦太骄傲了,他只能默默守护她。如梦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终于发现了一直躲在阴影中的卡利普的好,并嫁给了他。但如梦还是不安分,她总是盼望着另一种生活……

这是一本相当动人的爱情小说,它展现了一个男人对他那总是漫不经心的妻子的爱——一种低到尘埃里的爱。

这也是一本展示伊斯坦布尔城市风情的游记,卡利普寻找如梦的旅途,也是一场探寻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精神纹路的旅程。


04

理查德·耶茨:《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一部被书名耽误的好书,豆瓣评分9.1,这算是读者给出的相当高的评价了。

这部小说的作者理查德·耶茨被称为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者”。《革命之路》是他的处女作,处女作就写成这样,让人不得不叹服耶茨真是一个天才。

这部小说讲述了住在革命山庄的一对文艺青年Frank和April对平庸的生活不满,想要逃离纽约到巴黎去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耶茨以他无不讽刺的笔法,表现了这对年轻夫妇自视甚高却毫无根基的“半吊子”状态,嘲讽了他们一心要逃离平庸却又不得不被平庸所同化的心理过程。

他们的逃离失败了,既因为他们自身的怯懦,也拜时代环境所赐。

耶茨对待主人公的态度既有嘲讽又带同情——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人都免不了被这趋势所席卷,那些想要逃离主流、逃离趋势的人所做的努力,都像是螳臂当车。一番缠斗后,只听得到梦碎的声音。


05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近年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我对这个现象感到实在困惑,难道是因为现实中的我们都为了六便士而放弃了月亮,因此对于故事中那勇敢追求月亮的人满怀歆羡之情?

故事取材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真实人生经历。

讲的是四十岁功成名就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突然迷恋上了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接着他毅然离家出走,放弃工作,放弃财富,抛妻弃子,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

经过一番离奇遭遇后,主人公将自己流放到了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

就是这么个故事,就是这么个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亲情、事业和金钱的主人公。

有读者说: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主人公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单丨总想逃离的人,后来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