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三重境界;夏虫不可以语冰;敬鬼神而远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学习的三重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这句话直译很简单,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能够轻松理解这句话。但如果深入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境界。

“知之者”的特点是不得已而学,知道一些事情,懂得某项技术,以此为生计。

“好之者”是爱学习的人,也就是为追求而学,为目标而学,在学习中追求精进。

比“好之者”境界更高的是“乐之者”。“好之者”虽然在努力、在拼搏,但是他是为了一个目标,是希望自己能够追求更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感受到快乐。这就像我们大部分人,我们拼命学习,总是有目标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感到有些艰难,甚至有些苦恼。

而当一个人真正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时,就会体会到那种“不学习就难受”的感觉。这样的人学习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仅仅是因为热爱,因为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知之者”是普通者的学习者;“好之者”是努力的学习者;“乐之者”是享受的学习者。以上是为学的三重境界。

感悟:成为“乐之者”,享受学习的过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夏虫不可以语冰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孔子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很难改变,一种是上智,一种是下愚。上智者能看明白很多事物的本质,上智不移是有道理的,这类人所知道的已经非常接近真理。还有一种人是很难改变,就是下愚,正如有句话讲的:认识水平越低的人越固执。对这样的人说:“你要改变、要努力”。他无动于衷,还觉得别人在欺骗自己,有很多理由来拒绝改变。这是令孔子痛心的地方。

孔子跟学生讲,对于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一点高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是中等以下的资质,就不能跟他探讨高级的东西,因为他理解不到本质,反而徒增烦恼。

孔子的提醒是,在与那些不愿意改变、没有开放态度的人沟通时候,不要说高深的东西。他不但接受不了,还会认为你是错的,认为你是坏的,甚至仇视你。



敬鬼神而远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智,孔子说:“做事顺应民心,尊重鬼神却敬而远之,这就算明智了。” 又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就算仁了。”

樊迟经常给孔子驾车,做过小小的地方官。他问孔子,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智慧,孔子说“勿民之义”。“务”是专注、致力的意思,“之”是去往、达到的意思。义者,宜也,“义”可以理解为“合宜”的“宜”。中国古代有些字同音就同义,如礼者理也,仁者人也。“务民之义”就是要让老百姓朝着适当合宜的方向发展。

孔子还说“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孔子跟樊迟强调敬鬼神而远之?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回答,孔子认为应该给樊迟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答案,因为对于什么是智慧这样的论题,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见解。说得太高级、讲解太虚的话,对樊迟来说,接受起来不容易。

儒家所讲的“敬鬼神而远之”是非常实用主义的讲法。只要能够把握好度,让老百姓相信有鬼神,但不过度迷恋,知道事在人为,这就叫做明智。

樊迟又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先难而后获”。此处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先耕耘后收获,不要着急把结果放在前面,做事的核心是过程,先把过程享受了,努力的做,至于最后能得到什么东西,不要太在意,这就叫做仁。第二种解释,要先义而后利。这和“先难而后获”是一个道理。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我能不能够去承担些责任,重点在义,而不是在最后的利益分配上。这两种解释都可以。

这是孔子给樊迟到好处的解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喜欢水和山,跟智和仁有什么关系呢?水和山,动和不动,两者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没有山,显不出水的活泼和流动的态势;如果没有水,显示不出山的厚重,这两者是相互配合的。

智和仁本身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孔子说用智慧来获得的快乐像水一样灵动,用仁厚获得的快乐像山一样稳重。知者动,仁者静,智慧的人喜欢变革,喜欢行动,仁厚的人喜欢守成、喜欢安静。智者能够寻获多元的快乐,仁者能够拥有长久的满足,因为仁者爱人,心中充满了爱。智与仁是一体的。

智、仁、勇这“三达德”,在儒家是最好的智慧。一个人要想成为完人,成为孔子所说的仁者,既要有智,也要有仁,还要有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就是孔子对人格的更高的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的三重境界;夏虫不可以语冰;敬鬼神而远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