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从先天、后天、理想来说,从儒、释、道来谈

​人性的善恶,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有些人呢,就心肠非常的好,也觉得别人都是好人,但却常常受到伤害。

有些人呢,你怎么对他好都没有用,他就是会为恶,会找你麻烦。

所以你可能会对人性就失望了,觉得人性好像是恶的。

但是现实的状况就是,这社会有好人,有坏人。

所以,当你想要谈人性的问题的时候,你好像很难建立一个所有的人的人性都是善的,还是所有的人的人性都是恶的,这样的一个立场。

很难形成这样的意见,因为你说善的,有恶的现象否定你了;你说恶的,也有善的现象否定你了。

这些都是我们平常会发生的一些状况、想法。


一、人性是什么?


那么我们首先就来谈一下人性是什么?

谈人性是什么,要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层次上,先来做一个分析。

从现象上说,后天。

你如果是从现象上来谈人性,那你就是后天的谈,从现实的结果来谈人的人性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从可能性上说,先天。

如果你是从可能性上谈,比如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那动物可能没这个理性,只有感官本能欲望。

从可能性上来说,孟子说,良知良能,我固有之,人人可为尧舜。

这,就是可能性上来说,那这就是先天的谈。


从终极生命目标上说,理想。

当然还可以从终极的生命目标上来说。那这只有哲学跟宗教在讨论这个问题,就人性上在讨论的问题,那谈的就是理想。

儒家人人可为尧舜,佛教众生皆可成佛,道家神仙本是凡人做。从终极的生命目标上来讲,人性是可以变成圣人的,可变神仙的,可以成佛的。

这也是我们在谈人性的角度和意见。


二、哲学家谈人性


哲学上谈人性,为什么要谈人性。

哲学就是古代的伟大的思想家,为了人类的生活更好,指出人类生命的方向,指出了那个理想完美的人格追求的目标。

但是你必须去努力,你懈怠自我,你也达成不了那一个境界,达不到那一个目标。所以你得努力,就是你自己努力,但你有没有可能努力。

所以来谈谈人性的可能性,所以哲学上要谈人性,就是谈人性的可能性,就是谈先天的人性的情况。


所以哲学家谈人性很简单。

因为目标就是人人可以成圣、成佛。所以人性都是好的。

儒家就讲性善,从孟子开始。孟子讲了性善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良能,但人为什么会为恶呢,宋明理学家就借由理气论来补充这个问题,就因为有气柄,有延续生命的需求,有耳目口鼻的欲望。

只要你不过分,那你还是善的,但你如果过分,或者说损人利己,那你就恶了。

所以说明为恶是为什么为恶,不是必然会为恶,而是你过度了,才为恶。这就是理气论,在谈人性的问题。


王阳明又谈了另外一个观点,叫做成色分两说,成色分两说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只要你行为动机,纯粹向善,助人利他,那么你的行为就跟圣人无异。

所以人人可为尧舜的意思是,圣人也好,普通人也好,都可以纯粹地单纯地利他。那大家都可以为尧舜,所以能力高下没有关系,做的事情利他,你就是圣贤。

成色分量说,说的就是金子重点不在它的重量,重点在它的含金量百分比,就是成色说,这都是在谈人性。


儒家谈人性,预设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尧舜,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君子。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要谈人性,所以要谈人性是善的。



三、道家关于人性


道家,观察这个世界,提出应对进退的对策。因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常常伤害我们。所以,谈应对进退的对策。

至于人性的本身,他没有直接、主要的去谈,他也没有明白的就说性恶论。

但总之,他在面对很多人性为恶的现象,该怎么处理啊。

庄子就自由洒脱,放下就好,人性,他没有去处理。

道家老子透过我们自己的谦虚与无为让利,以及我们努力的做事,而善有果而已,让事情变好并完成。

所以要追求社会建设的良好效果,要团结众人要领导大家透过自己弱者道之用的修养。

所以道家老子其实预设了,要追求天下的大善,至于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的这个问题呢?他也没有明讲。可是他已经预设了有钱有势有权的高阶的人,常常会为恶,为了跟他们相处,团结他们的力量,你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他没有谈人性都是恶的,可他总是在面对处理人性之恶的问题。


四、佛教理解人性


原始佛教在谈人性的时候,说的人性就是习性,习性的意思就是你自己选择造业,而形成了你的个性。

所以人性不是什么绝对的善,也不是什么绝对的恶,都是你后天习性的结果。

但是后天的习性不是一个清楚的自我的、有智慧的、对自己生命对待的态度。

自己的生命,现象上的一切根本是无我的,这后天有的这一切东西都不必然、不固定、不永恒。因此你不需要追求,而生命应该追求的是一个涅盘极尽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这是原始佛教在讲的。

所以不讲普遍的人性,而是讲在现象中的习性而追求一个可以成涅槃极尽阿罗汉的终极的可能性。


大乘佛教就讲人人皆有佛性,讲人人皆有佛性的时候,讲的不是现象上的人性,而是讲的是可能性先天性。

至于要成佛,那你就要自觉觉人、自度度人,帮助别人获得智慧、解脱烦恼,提升你自己的能力。

而境界越来越高,智慧越来越高,所以人是可以成佛的,就是大乘佛学在谈人性。


所以人性跟人的能力可能性在哲学上是这样谈的。


五、如何分辨善恶?


人性讲清楚了,那我们来谈善恶。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什么是善,利人利己就是善。

什么是恶,损人利己就是恶。

然后,有人损己利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就是圣人。

还有人,照顾自己不伤害别人,利己而不损人,我觉得这是庄子形态,这样也很好,这就是真人。

还有人,损人损己,这就是愚昧的。


六、善恶跟人的关系


所以,善恶,我们不要讲可能性,我们要讲行为的结果。

善恶跟人的关系,其实就是行为善、行为恶。你后天行为善,行为了,成为善;后天行为善,行为了,成为了恶。


先天的讲人性是善的,孟子就是先天的讲人性是善的,荀子就是后天的讲人性就是恶的。


就算先天讲人性是善的,人还是在后天会为恶。

就算先天讲人性是恶的,人还是在后天会为善。


所以善恶我们暂且不管先天、不管可能性。这是理论讨论上需要讨论的,是哲学家的胸怀、哲学家关心的。


但是从我们一般人而言,讲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其实就是就后天的结果来谈。

后天的善恶就是自己的行为,选择的结果,你既然已经选择了,那么你就承受。

如果你选择这个为恶,那你就不要借口说,因为我先天人性是恶的。

你如果选择了为善,那么你会更辛苦,并不是你先天是善,你就能够选择善,就能够承受得了为善的那种辛劳。

所以还是你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总而言之,我们选择了,然后就去做,这就是做功夫。

所以人性论和功夫论,总是结合在一起谈。


七、结论

简单一个小的结论,人都应该向善去恶,发挥我们人性的光明面,让社会变得更好。这应该是儒释道哲学共同的结论。

原创文章来源:抱朴讲堂哲学日日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文:杜保瑞,台湾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原台湾大学教授

编辑:泽溪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从先天、后天、理想来说,从儒、释、道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