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失落」——《我辈孤雏》感

        繁华的伦敦,纸醉金迷的上流舞会,慵懒的爵士声中,各种社会精英在谈笑风生。

        被金钱的光芒所辉耀的上海滩,中国人与外国人在租界中穿梭,银行家,实业家,仿佛一切都如此理所当然。

        租界外拥挤不堪,瘟疫横行的贫民区,似乎军队恫吓对方的枪炮已成为家常便饭。

        石黑一雄先生以第一人称视角,选取了侵华战争前,中,后多个片段进行串联。全书包括了主人公班克斯自年轻起努力打拼成为著名大侦探,但求找到于幼年时离奇失踪的父母,认为父母的离奇失踪是为了“更为高远的事业”,最后才发现,父母的失踪仅仅是因为面对现实的屈服:父亲因自认为配不上母亲而与情人私奔,而母亲为了给自己更好的生活,为军阀做妾,饱受凌辱,只为自己能够得到资助来“一直将侦探的梦想持续下去”。

      作者展现了在“鸦片战争后,侵华战争”这一历史时期,个人的经历面对历史洪流的无力,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

        班克斯认为自己的母亲投身于禁止鸦片的运动,事实上他的母亲也的确在最初热忱投入反对鸦片的运动,最终在于大军阀王顾关于鸦片运输的谈判后,因为希望给班克斯更好的生活,妥协作妾。班克斯幼年的伙伴秋良,成年的朋友莎拉小姐,最终都因各种原因离开。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惊涛骇浪之时,个人如同一粒沙被海浪裹挟,肆意飘忽,班克斯的形象又何尝不是那个纷乱的年代,无数人们的形象呢?个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理想,在宏大的历史命题下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苍白无力。当初班克斯认为,父母均是投入反对鸦片的运动而被绑架,殊不知母亲竟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了尊严,他的理想与期望,最后不也被近乎可笑与可悲,近乎平庸的现实撕碎了吗?穷极一生的追寻,竟然只是得到了这个答案。掩卷深思,不觉叹息。

        本书特色在于,以日裔作家的视角,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

        例如,书中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平民生活进行了描写,如了租界周边的贫民区与租界内奢华的居所的对比,在对班克斯母亲的形象塑造中体现了对鸦片战争,侵华战争,鸦片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争论,体现了充分的作家的人文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是外国作家作为历史事件的对立方,对旧中国的描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种第三方视角与时代的特殊性使得小说也许具有更丰富,更鲜明的比较意义。

      在艺术手法上,本书以片段式的叙述方法,在时空跨度上更为开阔。本书在金碧辉煌与民生凋敝的强烈对比中,体现了上海租界内外的现实之残酷,加之主人公对身世的不理解,对父母的思念使全书蒙上了一层厚重而忧郁的色调。

        如同许多日本/日裔作家一样,他们的书总是显得有淡淡的忧伤,而且这种忧伤关乎生命的体悟,关乎对命运的思考。

        似乎,这种色调更容易表现出个体冲破封锁的无力与最终甘于平庸的妥协,我想这,也许便是“生命”与“现实”间的巧妙联系吧,即生命与现实共同无法突破的忧伤。这种忧伤不仅仅存在于石黑一雄先的《我辈孤雏》,更存在于东野圭吾先生的《白夜行》,《幻夜》,这种独特的日式美学的共性,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呢?

        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在后期的情节处理上略显粗糙,主人公的经历显得不真实,这也是本书为人们所批评,指出的。

        “When We are Alphans”,于我浅显的音韵学知识,整个标题仿佛从很高的语调后深叹一口气。读完此书沉思良久,被书中的破碎与疏离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也许,我们也会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失望,为自我的无力而沮丧。也许,面对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我们每个人只能在激流中或拼搏击水,或沉默。但是,作为我们,仍旧要向前走,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


2020/7/15 发布

2020/7/16 第一次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失落」——《我辈孤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