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孟子的向善·修养六境3

孟子强调人本身具有的条件,不必过于依赖传统或靠别人教育,而要由自己的人格通过某种修养,达成人格之美。也就是说,要达成人格之美,是不需要外在条件的,不管有没有受教育,即使是文盲,也可以追求人格之美。人格之美的基础是什么?人性向善。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经由长期努力,实践内心向善的要求,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所表现的境界。这种境界表现出来,就是善、信、美、大、圣、神人格六境。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

子·尽心下》)

孟子说:“值得喜爱的行为,叫作善;自己确实做到善,叫作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作美;完完全全做到善,并且发出光辉照耀别人,叫作大;发出光辉并且产生感化群众的力量,叫作圣;圣到人们无法理解的程度,叫作神。”

这几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容易引起误解。有位美国学者翻译成英文,说“可欲之谓善”,所以牛排是善的。我们听了都觉得奇怪,怎么孟子忽然讲到吃牛排呢?这里的“欲”不是指形体所对的感官世界,如食与色这些可欲之物。孟子以形体为人之“小体”,而以心灵为人之“大体”。“可欲”是指心灵之对象,如孝、悌、忠、信这些道德行为。譬如我坐车,看到一个年轻人把座位让给老太太,会觉得很喜欢,虽然我不认识他,但是他行善我看到后得心中喜悦。这说明人性向善,任何一种善的行为,不用别人讲,你自己就觉得很喜欢。

第二,“有诸己之谓信”,“信”代表“真”,“有诸己”是在我自己身上,我做到了,叫作真。说明我本来只是向善,但是如果真的行善,我就是一个真正的人。换句话说,一般我们跟别人来往,只是在社会上互动而已,不见得真诚,也不见得真的做到那些善的行为。我喜欢善与我行善是两回事。孟子强调你自己真的有这些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说来有趣,儒家强调真正的人要行善,道家的庄子也发明一个词叫“真人”。他对真人有许多描述:“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土。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大宗师》)你一看就知道做不到。儒家讲的真人相对来说容易做到,它是以善做基础,我去行善就代表我是一个真正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孟子的向善·修养六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