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第八天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培优转差”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自己受到不小的启发,对“优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对“优生”的重新认识——李老师说:“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即尖子生)。的确,在升学竞争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教育者都以分数论英雄,对“优生”的关注多在学习分数上,而对他们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往往不太重视。但是,李镇西老师对“优生”却有更全面的理解,他说:“优生”只不过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但他们身上有着“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比一般学生相对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如: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同学等,因此,“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只是一名大学生。

      从李老师的语录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对“优生”的思考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民族对国家的强烈使命感之上的。所以,对“优生”,我们应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不仅仅是成绩好,更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有健全的人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爱心与教育》第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