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2004年的一部作品,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当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而在14年后,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是枝裕和的电影整体风格上自然清新,尤擅以细节和镜头来传情达意,深入生活之中又出乎生活之外。
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如《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更深》,以及《步履不停》等,都往往使用平缓流畅的叙事和温和清雅的画风来讲述关于人生的寓言和人性的微光,极具生活烟火的平淡质感又有超脱日常之外的思索情绪。
正如是枝裕和本人所言,他不喜欢塑造英雄人物或者大开大合的戏剧张力,而更愿意看到“这个肮脏的世界变得美好起来的那个瞬间”。
这个瞬间,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即是那些被生活所迫在人生旅途中行走得艰难缓慢但依旧“步履不停”的人们,是心受创伤情存不堪但依旧饱含深情写下“海街日记”的女孩们,也是从来没有爱一个人爱得“比海更深”而深觉遗憾的母亲,却对没有成为理想中的人的儿子不懈地鼓励和相信。
观看是枝裕和的影片,是能够让人对自己平淡庸乏的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和感受。
影片中的那些人事与自己有太多的共鸣和互通,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的彷徨无措,在深受伤害的时候,他们的孤独抑郁,在落魄困窘时,他们的无可奈何。
而这些情绪,都在生活日复一日的潜流里隐隐现现,不是汹涌地宣泄,而是涓涓淡出。
就像是这样一种感觉,主人公人性上的弱点和人生中的坎坷,以及家庭之内的情感,都作为生活之海的浪花,在广阔无垠里永无止境地翻涌,它们和食物,景致,风俗等作为了同等地位的组成成分,不再成为着重展示的标出项,而是与其他属性一起融入生活之海中自然感受。
这种方式,就使得情感的表现和主题的意义不再变得沉重和压抑,而是有一种轻装上阵的感觉,生活里的肮脏和不堪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是至亲的亲人之间都可能会有隔阂,但又如何呢?
在肮脏之外,毕竟还有美好,在丑陋之后,总是还有美好。
这就是生活啊。
《无人知晓》是是枝裕和根据现实新闻事件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的内容较之之前的家庭片,有较大的不同。
这部影片里,美好依旧与肮脏同存,但希望的在场却变得微弱渺茫,苦中作乐的悲酸令人更加心痛,而结尾的悬空也使人慨叹不已。
影片以四个孩子为主要的叙事人物,他们最年长的哥哥14岁,最小的妹妹不过3岁。在妈妈不负责任地离开之后,他们过上了无人知晓的艰难生活。
年长的男孩明,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明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主心骨,在母亲离家之后,他担任起照顾弟弟妹妹和维持家用的任务。
但明也只是一个爱玩的男孩而已,所以在影片中段,也出现明一度丧失自我而与其他朋友沉湎游戏的情节,也有他在棒球队里与同龄男孩们奔跑大笑的脸庞,这种写实的风格让明的人物形象更具生活贴合性,也让观众看到,虽然他懂事乖巧会照顾弟弟妹妹,但本质上,他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孩子罢了。
最小的妹妹的死亡,应该是影片最大的痛点。没有大人关心和照料的孩子,就这样自生自灭了。
明和外来者女孩在夜里无声地将妹妹掩埋,就像他们无处安放的悲痛,也在这样的夜里无人知晓地掩埋在泥土之下。
他们该向谁诉说呢?又有谁愿意倾听呢?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在空旷的天际下从黑暗走向光明,《珍宝》的歌声在此时响起:“姗姗来迟的春光,让人深吸一口气......我逐渐成长,没有人可以亲近......”
是枝裕和不是一个喜欢贩卖悲情的导演,尽管对于这样一个相当悲情的题材,他依然使用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压制式手法进行讲述,但同时又在这种清新明媚的画面着实让人感到难以遏制的心痛和抑郁。
在细节掌控上,是枝裕和不直接表述时间的流逝,而是用一些涵义镜头来表现。
比如妈妈的第一次离家,用女儿京子手上指甲油的褪去来传达妈妈离家时间的长,还有妈妈的第二次离家,用几个孩子头发的长度来表现,弟弟茂的头发明显长了很多,京子的平刘海也已经长长了,以及京子所剩无几的蜡笔,还有哥哥明明显短了的裤子,都在无声地表现着时间的流逝。
这种对时间的凝视,就是对这些孩子们命运的强烈悲悼。
四个孩子没有务工养活自己的资质和能力,母亲离开,在失去经济来源之后,只能去收捡便利店的过期食品吃。
他们和另外一个朋友一起走在阳光灿烂的街道上,却像走向一条不知归路也不见去路的阴影之道上,给人以深深的沉重之感,却又只能沉默,眼泪无法流出,愤怒也不知如何发泄,只能和影片里的几个孩子一样,无声地悲伤。
影片事件原型:
1988年一月,日本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母亲为了与新男友同居,抛弃了四名子女。14岁的长子独自抚养分别7岁、3岁及2岁的妹妹,公寓凌乱,小孩白天亦不上学,四处游荡。3岁的妹妹因偷吃了长子损友的泡面,被毒打致死。众人将妹妹的尸体置入皮箱,拖到埼玉县秩父市公园埋葬。同年七月,邻居发现房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而报警,事情才终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