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西虹市首富都担心的问题,何况我们?

经过了“一个月里花光十亿”的考验后,王多鱼成功继承了300亿的资产,更难得可贵的是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在与妻子环游世界回国,并准备无偿捐献自己的所有财产时,肚子里的孩子一脚踢醒了这对夫妻。

我们都享受过了,可是咱们的孩子还什么都没享受呢?要不咱们给孩子留点?—— 夏竹对王多鱼说。

身为财务的夏竹,从孩子出生后的一笔笔开销算起,和王多鱼花了个通宵,终于把孩子要用的钱算出来了。

当夫妻俩刚想休息一会,透口气的时候~

要是我们又二胎了呢?这句话如惊天霹雷,吓得民政局工作人员翻倒在地,吓得我赶紧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心里默默念着—— 菜菜!(上海俚语)

孩子一出生,就想着不能亏待他,什么都要给他最好的。

一路走来,从奶粉,奶瓶,尿布,辅食到最好的早教机构,最好的外教老师,最好的学校,最贵的夏令营,最好的兴趣培养。。。

看着花钱如流水的我,老妈在旁边叹气边叮嘱:赚钱不容易,能省则省吧,以后要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试问,正处在人生上升期的我们,哪个还会听妈妈的话?

好友早上带娃出门上课,正巧碰到楼下邻居小女孩,女孩高兴地说,8月就要去剑桥游学了。

姐姐,你去过剑桥吗?——这问题让好友的脸有点抽搐。

妈妈,剑桥在哪儿?—— 望着一脸无知的女儿,好友真想抽自己几个耳刮子。

好友吐槽:楼下的娃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孩子,除了家里有钱。

“首富们”从来不担心能用钱解决的问题,而我们不行!

中国导演郑琼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出·路》,她跟踪拍摄了农村孩子,小镇青年,国际大都市里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让你看到三个阶层的孩子,“读书”是如何影响命运的。

故事从2009年开始,我们着重看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北京少女袁晗寒的10年光阴故事。

2009年 北京少女袁晗寒

在北京家中的秋千上,她晃荡着。17岁的她在央美附中留级一年后,仍旧有几门课不及格。

一天妈妈告诉她,休学手续已经办好。

要知道,央美附中,是全国学艺术的小孩,家中几代人努力挤破头也想进的。

漫长的夏日白天,她用书和电影打发时间。此外就是对着一幅已经完成一半的作品,妈妈在旁看了一下就走了,把私人空间留给她。

“一代搞制造,二代搞金融,三代搞艺术。”虽然不完全吻合,但粗线条地勾勒出了袁晗寒的家庭轨迹。

父亲从事房地产,母亲觉得她有艺术天分,钢琴、舞蹈、美术班轮着上了一圈,袁晗寒最后选择了美术。

“我恐慌的不是没事干,而是会不会一直没事干。”

17岁,辍学,她逻辑清晰,并很快自己打破了这种局面。骑着自行车,她转悠到南锣鼓巷,一眼看中一间铺面,租金两万。她租下了这个铺子。

问妈妈为什么要给2万,让她去做一件打水漂的事,“就当交学费了。”对于父母,爱好大过一切。

自己跑商店,买38块钱一桶的枣苗牌凝胶,穿着裙子刷墙。

说起未来,她没有想过会成为哪个阶层的人。

“不会饿死就行了。”这么说的人,后面,都有一个家庭在为她兜底。

而她,也显示出了承担这份命运的决心。开张那天,袁晗寒背了一个足足有半人高的登山包,门口已经被漆成了大象巴士的样子,打开了JVC的音响,摆出“open”的牌子,弄好风铃。

特别的葡萄奶18块,被摆放在显眼位置,这个方砖厂胡同4号的小小酒吧开业了。

2012年 留学少女袁晗寒

南锣鼓巷的小酒吧没开多久就倒闭了,2012年的袁晗寒,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就读艺术方向的硕士。

全世界顶级学者艺术家来这里讲学、开讲座,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资源,袁晗寒并不当一回事。

她说自己情绪不稳定,需要烟草、闲逛来消解,在阁楼上她自制卷烟,和妈妈视频。

很多时间,她会去找魏玛和朋友玩,对着歌德和席勒的雕塑,讲着漫无边际的话。

2015年  公司CEO袁晗寒

2015年,从德国回来,袁晗寒去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实习。公司聚餐的时候,他们讨论哪个vpn更好用。

德国让她感觉像一个发展到头的养老国家。虽然生活总是漫不经心,但她还想回国折腾一下。

同年,她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公司。像当初那个酒吧一样,家里人并没有指望她事业成功,她自己喜欢就好。

对袁晗寒来说,开公司,就像当年两万铺租开个店一样,试错成本是很低的。她可以选择学业,选择职业,也可以选择,随时换个目标。

看,有钱多好!无论你怎么无聊,总会有很多机会,是在你贫穷的时候看不到的!


纪录片《出路》

所以我对好友说,别羡慕有钱的,也别看不起没钱的!人各有命!

钱财如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心态,努力工作,好好赚钱,给孩子全面的人生教育。帮助他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鼓励他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奔跑!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西虹市首富都担心的问题,何况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