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情人》偶感

     

图片发自App


        我曾期待的一本书,正如我曾等待的一个人,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在街巷拐角的书店里相遇。

        大概过于期待的心情,当我翻开闲读之际,略微有点失望。

        还是硬着头皮读完,至于到底要讲的是什么?感觉是一头雾水。

        读此书与读《挪威的森林》时的感觉不同,前者是语言上的迷茫,后者是人在何处的思考上的迷茫。作者在七十多岁的高龄回忆自己十五岁半的遭际,回忆显得错综复杂,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意识流的文字表达,给人前言不接后语之感。

        开头以大量文字描写自己的帽子鞋子和口红,并又不断重复,不知是为何故?中间相应介绍了时代背景和家庭境况。与中国富商的相遇或许并不是缘于爱情。并且作者的文字让人感觉到她是想刻意隐瞒什么。虽然不大看得懂,但文中还是有令人感动的地方。

        大的时代背景和书中的中国富商的性格以及各自的家庭民族观念必然决定着故事的结局是无力而感伤的。

        由是感觉到作者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类小说,或许并不仅仅只讲她与那个中国情人的故事,反而觉得她是在回忆她的人生。每个人一生的经历会很多,然而在很多时候因为岁月易逝,我们时常回忆。当很多年后作者听到那个电话时,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感受。

        于是我想到的是———经历构成人生,凡所历经,皆是生活。我们所看过的云,我们所饮过酒、读过的书,我们所爱过或恨过的人,我们所遇到的或喜或悲的事,甚至曾经喜欢穿的鞋子,路边偶遇的一朵花,孤夜望过的一轮月、踏过的一座桥… …凡此种种经历了的,无不是构成我们人生的因素,不能摆脱,不可回避,即使你不记起,它依然在你的血液里流淌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读《情人》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