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跟专家弱智建议之间的矛盾了。

最近微博上有几条热搜很有意思,

一条是: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

另一条是:专家称今年6月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

还有一条是: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

我必须要说这些专家的建议都很好,以后不要再建议了。你们建议的时候,能不能稍微商量一下啊,统一下口径也好啊,这年轻人都被你们当猴耍,上一次专家的建议是:取消房贷,让买不起房的人别买,省的压力大。再上一次专家的建议是:普通人买房,要利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养老金,六个钱包来助力。再再上一次专家的建议是:惩罚不生孩子的人,下调养老金,不给购房资格。

我谢谢你全家哦!

所以很快微博上就出了另一个热搜: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

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跟专家弱智建议之间的矛盾了。

心理学老师说:在患者出现重大创伤应激障碍之后,就会出现说胡话的症状,语无伦次,前后矛盾,这都是精神病的前期表现。

我上次被专家骗,是他们问:给我一百万,我愿不愿意一辈子被一只蜗牛追杀。我当然答应啊,现在我天天躲着蜗牛,也没见专家给我一百万。曾几何时在各大媒体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们,现在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们自己也破罐子破摔,干脆就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导致一个难题,疫情结束后上海人该怎么对他们进行分类的问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是所谓的专家,指的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研究的人,可是专家会自带一种晕轮效应,也就是说因为大众对权威的盲从,导致他们经常对专业外的领域发表看法。而且他们往往还有一种蜜汁自信,就很容易贻笑大方。

我们随处可见的奇怪言论,皆出自这种晕轮效应的扩散,比如马云虽然是一个杰出的商业领袖,但是他如果对爱情这个领域开始发表见解,就属于越界了。当然他说也没什么,但是迷信他的人会真的听,因为很多人认为他那么牛逼,所以不管说什么都是金科玉律,媒体当然也热衷于报道,这样一些奇怪的论调就会大行其道。

其次凡是写过论文的人都清楚,任何的意见,都离不开假设的前提,哪怕那些物理学原理,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但是,很多专家为了让自己的声音得到广泛的传播,就只提供没有逻辑和假设前提的断言,导致他们的话就充满了荒谬性。

比如最近一个李姓专家说,这两年的疫情让中国人延长了10天的寿命。嗯,我谢谢你全家哦。你让我整月不出门,就为了让我延长10天的寿命,你说这样的话不怕折寿吗?那么这个论断,他有什么假设前提吗?当然了前提是你没病没灾不缺钱也不缺物资,而且李专家只谈收益,并不说成本,我们也称之为幸存者偏差。

这种算法就很像是,一座城市每年车祸会死亡100人,他们死亡的平均年龄是30岁,而这个城市的平均寿命是80岁。如果不让大家出门,车祸就不会发生,那么这100人就可以多活100✖️(80-30)=5000年,这5000年平均分配到这个城市的人头上,就是大家因为不出门延长的寿命。逻辑很严密,算法很无耻。

最后专家的话往往不具有应变性,因为环境在变,政策在变,科技在变,一些言论一段时间有效,再过一段时间就无效了。比如我们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那是深入民心啊,觉得天经地义,可是现在呢?人口红利已经丧失,出生率极低,这时候如果还说计划生育,那简直就是灭族言论了。

所以一个合格的专家,应该要小心地定义自己所提建议的边界,并且让自己的判断保持一种应变性,而不是为了坚持自己的论调,而丧失基本的科学精神。最终只会变成青蛙,坐井观天,而且为还要为了证明天空是圆形的,不停地辩解。

不说了,

蜗牛来了

我要跑路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跟专家弱智建议之间的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