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身心奉献边疆的徐技术员

此文的作者叫刘艳秋,当年有点沉默含蓄,长得却秀气、机灵,酷像《英雄儿女》中的王芳。

她聪明、好学、勤奋,毅力坚强,是蹉跎岁月中走出的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退休后仍葆青春活力,热情、好动,是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好群主。


忆海拾贝:身心奉献边疆的徐技术员

感谢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位教过我知识的人,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在136团六连认识的姓徐的农业技术员(名字忘记了),也是其中之一。

按徐技术员的贡献,可以称为名人了;但他看上去却其貌不扬:个子不高,穿戴随意,就是在连队的职工中,也属于最不起眼的人了!在他身上,真正诠释了“人不可貌相”的含义。

徐技术员是江苏人,是文革前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老牌大学生。他怀着对农业的酷爱,毕业后来到新疆兵团136团六连,当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在政治气氛浓厚的文革中,徐技术员仍象书呆子一样,痴迷的研究农业技术。

棉花是新疆兵团种植的三大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徐技术员对棉花的种植研究颇多,做了长期、大量的各种试验。依据新疆的特殊条件及棉花的生长与光照的关系,发明了宽窄行种植,使棉花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他的这一发明,在整个兵团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应用了很多年。

徐技术员的家属孩子都在江苏老家,他自己与连队普通职工一样,也住用土块垒的家属平房,就在门前有口烧开水大锅的那排东头的第一间。我去过他家多次,很简陋,没有什么家具和生活用品,墙壁上挂了许多实验记录本,房间里也有不少他土造的实验用具,还有台笨重的喷雾器。

徐技术员只要一开口说话,就能感觉出他与连队上那些文化不高的农工有着明显的区别。他温柔地操着吴侬软语,每当津津有味、滔滔不绝的讲着农业技术知识时,与那个平时少言寡语、不善交际的他就不像一个人似的。

记得有一次,在连队的玉米场上,徐技术员给我们学生讲解玉米培育良种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育种的过程:

当年大田种的玉米是杂交二代,产量高,适应性强;它的育种方法是固定的,需要通过两代杂交。

若想培育一个新品种,首先要选优秀的母本、父本;从苗期开始就要隔离,出苗后选留壮苗,杨花、授粉期,要提前用纸袋分株套上,以保证种子的纯洁,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人工授粉。第一代果实往往不能当种子用,还要经过二代、三代的培育、优选。前后要经过几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培育出产量高、遗传基因稳定的优良品种。

育种是一个长期活,要求很严格,真不容易!徐技术员给学生讲解时,我们都专心致志,听得津津有味!确实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农业知识。

记得在1972年的春节放了寒假,返回136团不久,就从团部搬到了离团部不远的六连。

当时是学习和劳动相结合,夏天我们学生被分成很多个特色小组,如:养猪组、养鸡组……炊事班也分了几个去,我有幸被分到了植保组。

植保组共4名学生,每班抽一男一女,我可能是化学成绩比较好,被选上了;师范班的女生是黄欣荣,正好与我同住一个宿舍,关系也很好;男生好像是黄长河和王静之,那时男女生不说话,印象不深。

植保组是徐技术员的“嫡系”部队,我们几个人就成了徐技术员的兵了。

当时正值棉花苗的生长期,苗高大约在20厘米左右。徐技术员领着我们做了防棉铃虫实验,因为棉铃虫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主要虫害,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先挑选了实验用的棉田、棉行,又选了1605、1509、乐果、滴滴T、滴滴V、六六粉等好几种常用的农药,分别做对比试验。

我们几个人分工合作:有背喷雾器打药的,有配药的,还有针对每天、每次喷洒各种药的时间、次数、总量等专门做记录的。

记得那年夏季天气大旱,很多地里的庄稼都因严重缺水干枯了,连队还组织我们大家抬水参加抗旱活动。其实这样做也就是一个形式,对成百上千亩的大田,抬去的几桶水,也就是杯水车薪,而且六连的井水碱性很大,对植物的生长很不利。

当时我和新荣因为在植保组,不用下大田抬水,着实心里高兴,但绝对不敢说出来。

我们的试验工作大约进行了一个多月,那些记录数据都交给了徐技术员,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如何。离开136团以后,就再没有了徐技术员的消息,我心里时常会想到他。在他身上也印证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那句话。

现在,每当我听到袁文平研究水稻对世界粮食做出的贡献,就会想到那个默默无声的在兵团棉田里做研究的徐技术员,他的贡献早就应该得到国家杰出贡献奖了!


(艳秋写于2020年10月20日)

此事2015年6月曾与黄新荣在微信上聊过:因为咱俩住在一个宿舍,又一起跟着徐技术员搞农药实验,很熟!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咱们背着喷葯器打药后,徐技术员让咱们休息,我俩就坐在树下互相挖耳朵。你特别会挖耳朵,挖完很舒服[呲牙]。就是我对一起的两个男生一点记不起是谁了,因为当时我们男女生几乎不说话。你能记起是谁吗 ?

你可能感兴趣的:(忆海拾贝:身心奉献边疆的徐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