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三大特征之一:适应力

适应力指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与适应力相对的是脆弱性或刚性

系统之所以会有适应力,是因为系统内部结构存在很多相互影响的反馈回路,正是这些回路相互支撑,即使在系统遭受巨大的扰动时,仍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系统恢复至原有状态。

一个单一的调节回路会驱动系统存量到达预定的状态,对于存在多个类似回路的系统来说,就会显现出适应力,因为这些回路以不同的传导机制起作用,有不同的时间周期,也存在一定冗余——如果其中一种机制失效了,另外一种就可以补位。

如果有一组反馈回路,可以修复或重建反馈回路,系统的适应力就比较强,也可称为“元适应力”(meta-resilience)。由具有更高适应力的反馈回路组成的“元元适应力”(meta meta-resilience),往往具有更加复杂的系统结构,有更强的复原能力,可以学习、创造、设计和进化。这类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适应力总是有限度的。有适应力的系统可能是经常动态变化的。相反,一直保持恒定的系统恰恰是不具备适应力的。

人体是一个令人称奇的、具有很强适应力的系统。它可以抵御成千上万种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的入侵,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温度以及差异很大的食物,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血液供应,可以修补、愈合创伤,可以加快或减慢新陈代谢速度,甚至可以在一些器官受损或缺失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补偿。

生态系统也具有相当强的适应力,多个物种相互依存,在同一片蓝天下迁徙,随着天气的变化、食物的丰俭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繁衍兴旺或衰败消亡。

适应力与一直保持静止或恒定是不同的。有适应力的系统可能是经常动态变化的。事实上,短期的振荡、阶段性的发作,或者周期性的兴衰、高潮与崩溃,都是正常状况,而适应力可以使其复原。

区分静态的稳定和适应力非常重要。静态的稳定很容易被观察,它是以一定周期内系统状况的变动来衡量的;而适应力则很难被观察到除非超出了限度、调节回路受到冲击或破坏,或者系统结构被分解,否则你很难了解适应力是如何产生和运作的。如果没有完整的系统视角,人们看到的就只是系统表面呈现出来的动态或静态,而不是适应力。

实际上,人们经常为了稳定或者提高生产率等目的而牺牲系统的适应力,有时候也可能会为了其他一些更容易被识别的系统特性而破坏系统的适应力。给奶牛注射转基因的延缓生长激素可增加牛奶的产量,却不会相应地增加奶牛的食物摄入量。该激素可以将奶牛其他一部分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能量转化为产奶。虽然这样做可以增产,但其代价是降低了奶牛的适应力,使奶牛的健康状况恶化,寿命缩短,更加依赖于人类的管理。近年来一些企业推行出了“及时生产”(Just-in-time)模式,不管是部件到制造商,还是产品到零售商,都降低了库存的波动性,减少了成本。然而,这种模式也使生产系统更加脆弱,容易受到燃料供应、交通流量、计算机瘫痪、劳动力短缺或其他阻碍的影响。

同样,各类大型组织(如企业、政府等)适应力的丧失,也是因为其对环境的感知和响应机制、反馈过程过于冗长、低效,要么存在很多层级,要么有很长的时间延迟或信息失真。

不能只是关注系统的生产率或稳定性,也要重视其适应力,即自我修复或复位的能力,战胜干扰、恢复机能的能力。

适应力是系统运作的一个基础,正是因为适应力的存在,系统才可以正常地发挥和维持各种功能。因此,一个有适应力的系统就是一个大平台,在该平台支撑起来的空间里,系统可以自由地驰骋,一旦接近危险的边缘,就会遇到一堵柔软的、有弹力的“墙”将其反弹回来。因为人们通常更加关注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而忽视了其运作的空间,所以,在一般人看来,适应力的丧失似乎是突然来临的,是一种意外。

当你认识到了适应力的重要性,你会找到很多方法去保持或增强系统自身的康复能力


摘取自 邱昭良博士翻译的德内拉·梅多斯的《系统之美》,也是第二遍读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的三大特征之一: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