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告诉我们的这些事

前文说到了艾瑞克森的故事,他深深地懂得意识或头脑中没有答案,如果他问头脑“我该怎么办”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每当他问自己更深的内在的潜意识,潜意识都能告诉他答案。

身体的每一份紧张都和头脑中的一个想法联系在一起,当你真能放松身体时,也就放下了头脑中的想法和意识,潜意识就有了最大的呈现空间。只是这时你要有心理准备,不被可怕的死亡力量击垮,然后才能谈得上转化。

相比正常人,艾瑞克森与世界沟通的许多通道都被关闭了,但是他从不抱怨命运,不和痛苦较劲,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反而因此,打开了正常人所没有的一些通道,铸就传奇一生。

我们能从他的故事中学到很多,至少我们的身体问题很难比他更严重,所以我们真的没有理由陷入到悲观厌世和抱怨中。

图片发自App

个案

前文说到他本人的故事,接下来分享他的人生原则:不和痛苦较劲。还有他的一些案例。

前文讲到过两个“耶稣”的故事,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像是被判了心理“死刑”一样,所以能帮他们恢复正常生活能力,非常不容易。

艾瑞克森还有一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彩案例,案例中这位患者有明显的被害妄想,当艾瑞克森进入病房时,这位患者正在窗户上钉钉子,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防止想象中无所不在的敌人的攻击。

一般来讲,对这种患者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普通的心理咨询治疗已经失去了与这些患者对话的可能性,因为严重的被害妄想的病人,活在一元世界中,将自己以外的整个世界都当做了敌人,也包括他的医生。

而艾瑞克森的做法是和他一起钉钉子,甚至比这个患者还要认真,钉子钉好后,艾瑞克森建议把地板中的缝隙也填起来,这样敌人就彻底没机会了。

接着,艾瑞克森建议这位患者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一起加强医院的防范工作,不断扩大他的安全范围,这位患者一一接纳,随着这个工作的不断进展,他的防范范围,也就是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他也逐渐从与世隔绝的孤独中走出来。

图片发自App

这就是艾瑞克森的治疗风格,他不和个案的症状对抗,不直接攻击、破坏个案的心理逻辑,而是顺着这些逻辑工作,在患者没有警惕和对抗的状态下,他和患者建立了关系,并改变他们的心理逻辑。

可以说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情况是患者活在一元世界中,而关系是最好的疗愈,与其非要改变患者的心理逻辑,不如去和他们建立关系。

关系真的建立时,患者至少会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中,一元世界的心理逻辑也就自动进化了。

所以说,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常常是咨询关系,而不是咨询师的理论与技术。

因为一个处于一元世界中的人,再怎么领悟和改变,常常还是在一元世界中打滚,他得借由另一个已进入到二元关系甚至三元关系中的人,把他带入到更高维度的关系中。

“鬼点子”大师

当然,即便在同一个维度,一个人的心理逻辑如果被破掉,那也会帮助这个人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成长,而艾瑞克森在这方面绝对是“鬼点子”大师。

例如一位妈妈带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找到艾瑞克森,说孩子太难管教,太爱哭闹了。果真这孩子一进入咨询室,就开始哭闹。

艾瑞克森让妈妈出去,他开始跟孩子一起哭,并模仿孩子的动作和样子,这孩子有点惊到了,停了一会儿,偷偷从手指缝里看艾瑞克森,而艾瑞克森也偷偷从手指缝里看他。

图片发自App

气氛有点尴尬,可孩子决定还是继续哭,艾瑞克森也跟着继续哭,结果这孩子怒了,对艾瑞克森说:你有毛病吗!

这个时候,艾瑞克森就像孩子的镜子,当孩子对他说“你这样哭是有毛病”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对自己说。从此,孩子爱哭的问题就治好了。

这就是心理咨询中常有的逻辑。例如在团体的课上,当我们看到另一个人和我们有类似的模式时,我们就像照镜子一样,完整地看到了一个人带给别人的观感。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借鉴这个方法。例如咨询师有时会重述来访者的一个故事,但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像咨询师是来访者一样。

这时来访者就有了一个机会,从旁观的角度去看自己。这种情况还可以这样操作:

当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请他坐在咨询师的座位上,以咨询师的角度去看,如果他是咨询师,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从不较劲,而只是去使用对方的心理逻辑,这种风格很早就展现在艾瑞克森的生活中。

小时候,家里农场中的马,有时会跑到外面去,工人们要花很大力气将它们拉回来,因为马的力气很大,所以通常几个大人一起拉一匹马才行。

但幼小的艾瑞克森一个人就将一匹马拉回马厩,因为他发现马在这个时候的“逆反”心理很重,人们拉着他向西走,它就会努力向东走,那么何不将马朝东拉呢?

图片发自App

这样它会自动向西走,果然,当小艾瑞克森将马朝马厩反的方向拉时,马反而努力向马厩退,这时只需要很小的力气就可以让它们回到马厩了。

我们可以将心理咨询治疗个案中的患者理解为这个故事中的马,一些治疗师可能会教育马朝马厩走,而艾瑞克森却跟着马一起走,甚至还将它朝它想去的方向上推一把。

以上这些故事,都有一点艾瑞克森在操控个案患者一样,其实不是,例如艾瑞克森发展了用催眠治疗烟瘾,他不会将个案患者的问题视为要消灭的敌人,反而会建议接纳“问题”,同时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相处。

通常,一个有烟瘾的人想戒烟时,会将吸烟视为被消灭的敌人,而艾瑞克森会在催眠中让他以很慢的速度重演吸烟的动作,只是手里没有烟而已,但要很优雅地做这个动作。

当来访者学会优雅地表达自己任何意愿时,这个意愿背后藏着的力量,就被人性化了,而所谓“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优雅也罢,对“马”的信任或诱导也罢,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而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核心是对潜意识和人性的信任。

放松,进入“内在的空间”

吉利根开始跟艾瑞克森学催眠时,曾问艾瑞克森:

图片发自App

“你工作时有没有很多意象?”

艾瑞克森回答说:“没有。”

“你有没有很多内在对话?”

“没有。”

“有很多身体的触觉吗?”

“没有。”

这让吉利根陷入了绝望,他继续问:“那你到底有什么?”

艾瑞克森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怎样进入催眠,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进入催眠。我只知道,我有一个潜意识,你有一个潜意识,我们在同一个房间中,一起相处,所以,催眠是必然的。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我很好奇,但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但这很有效。”

后来,吉利根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我们通常处于一个找答案的状态,结果肌肉产生了压力,这就是所谓的紧张。

但当我们全然信任潜意识,信任内在的灵性时,我们的身体会放松下来,这时我们就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身体”,或者说“内在的空间”,答案会自然从这个空间升起,我们只需要对此保持好奇就可以了。

在做催眠前和催眠的过程中,催眠师都会对来访者说“放松”,目的就是让肌肉松弛下来,从而可以从“肌肉的身体”中脱离出来。

图片发自App

或许很少有人达到过彻底的放松,而艾瑞克森却在可怕的脊髓灰质炎中学到了这一点。

被脊髓灰质炎击垮的人数不胜数,或许多数人之所以被击垮,是因为将能量放在了“我不想……我不要……”上,他们抗拒自己患有疾病这一事实,而艾瑞克森尽管拒绝接受医生们的可怕断言,可但他却没有和疾病较劲。

这样一来,不仅他可以将生命能量放在自己能做什么上,他还从这一可怕的不幸中获取了资源,穿越了“肌肉的身体”,深深地认识了自己“内在的身体”。

从艾瑞克森的故事看,具身认知观虽然很有道理,但并不一定是真理。武老师特意说明:“内在的身体”并不受自己支配,我们面对它时,重要的是信任,而不是指手画脚。

例如艾瑞克森想到摘苹果的画面,艾瑞克森没有期待这一疗愈性的画面出现,它是自然出现的,是艾瑞克森的内在灵性自然流动的结果,而所谓的内在灵性,我们每个人都有。

吉利根说,这是他从艾瑞克森这位老师那里学到的最好的东西: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艾瑞克森的这些故事听起来很过瘾,但你可能还是觉得无从下手,下文继续深化这个话题,如何聆听潜意识的声音。

图片发自App

总结

1.艾瑞克森的治疗风格是不和痛苦较劲,不将问题视为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接纳“问题”,用更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处。

2.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核心是对潜意识和人性的信任。当我们全然信任潜意识和内在灵性时,身体会放松下来,我们就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空间”。答案会自然从内在空间升起,我们只需对此保持好奇就可以了。

3.“内在的身体”并不受自己支配,我们面对它时重要的是信任。那些疗愈性的画面,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内在灵性自然流动的结果。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思考

当不知道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痛苦时,对自己说:你痛吧,我不着急,不抗拒,不强迫你工作,我要仔细体会这份感受。

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是通灵的,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意识,会给自己答案。

图片发自App

原来,我苦苦追求的你,其实早已藏在我的内心深处,当我全然放下一切念头,我就找到了你。

与问题共处,我想到了疾病,每个人都会生病,而一些感冒以外的疾病,基本上是不太可能治愈的,所以后半生基本上都要与问题共处。

当你发现自己身上的缺陷,不要先急着生气,感受它,学习如何在受制约的情况下,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好,和它共处,有时缺陷即天赋所在。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潜意识告诉我们的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