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卫国,军魂永驻——《建军大业》影评

《建军大业》是“建军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是为献礼我国建军90周年的红色主旋律电影。该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的初历史,在经历了上海“412”工人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吸取惨痛的流血教训,开始思考组织一支属于党的军队。这其中曲折艰难,经历了周恩来的领导的南昌起义、朱德领导的三河坝战役、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等等战争,最终在朱德所带领的军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两军相会,建立了一支属于党的军队。

本影片采用了三条线,两条明线,一条暗线。两条明线分别是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以及朱德领导的三河坝战役;暗线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但本影片的前奏“412”工人运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周恩来与斯烈谈判桌场景,插入“412”惨案的画面。每到周与斯谈判的关键点,镜头突然切换到“412”工人被迫害的镜头然后这两个镜头来回切换,与谈判桌上的画面的暖黄色调不同,“412”画面的色彩呈现的是黑、白、红三种主色调,黑色代表着反动派的杀戮,白色代表着工人运动的正义与公平,而大片的红色则是工人运动所流下的鲜血。在工人被交迫害而亡后,此时的画面采用了俯视的镜头角度,从鸟瞰的角度去呈现出工人运动的失败画面,是一片狼藉,鲜血与地上的工人运动旗帜与宣传单都在雨水中一片混乱。惨烈的杀戮让遭受此劫的城市尸体堆积成山,血流成河,浓烈的血腥弥漫了整座城市,黑暗与死亡笼罩惊慌失措的人们,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还在街头巷尾进行着。

周恩来走出斯烈住所后听到的一声哀嚎惨叫,那是来自工人运动失败的声音,此时镜头转向由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对周恩来的神情与面容采用了特写镜头,以周恩来悲痛的神情突出工人运动失败的惨烈。同时香港歌剧社合唱团演奏的《黑日来临》背景音乐响起,背景音乐与场景音画同步,营造了一种紧张、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使人仿佛身处这残酷杀戮之中。此刻,画面一转,转到正在暖房温室里的蒋介石发号施令的镜头,正在下发清党行动任务的蒋介石正处在国民党的暖房温室,由此对比周与蒋二人的处境,同时也是国共两党处境的对比,即敌强我弱。

    继而画面一转,电影的唯一黑白画面出现了,是李大钊被处于绞刑的画面,这无疑是影片最残忍的片段,曾经的革命党人被处于绞刑,孱弱无力的百姓们只能沉默着......黑白与彩色也可以在空间上建立起了抽象的意义,这一重要场景的画面被处理成黑白,为突出清党运动的残忍与人性的丧失。

在痛定思痛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中国未来的去向,在一场新与旧的争执中,场景中的香烟弥漫,烟雾缭绕中添加了紧张的气氛。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继续坚持城市割据的一派,身着西装,打着领带,但是对共产国际的经验照搬照用;但是身着长袍的毛泽东一派,尽管在外表上没有体现出新兴与潮流,但是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革命思想却是新兴的、潮流的,这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想法,符合当时趋势。

影片最深刻的一幕,是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开始,熟读历史的我们深深为毛泽东的智慧所折服,因为当时随便走错一步都会万劫不复,死无葬身。只要心中有梦想就算一无所有,一届农民也会吸引身才进的周恩来共同奋斗,望江亭的会面描写得如此浪漫,令当今一无所有的热血青年燃烧激情。革命可以书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而富有激情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本影片的高潮,就是南昌起义。共产党初进南京城,叶挺率领军队到达城门,采用俯视的镜头视角,俯瞰叶挺军队进入南昌的场景,突显革命军的队伍的壮大。同时南京城的百姓表现,表示欢迎的呐喊以及小孩子的敬军礼,以南昌城百姓的反应表现出共产党较之反动派政府更得人心。

南昌起义的高潮,在8月1号,在周恩来的三声枪响下,便是南昌起义的开始。“河山统一”的口令是对当时支离破碎的国家发出渴望统一深刻的呐喊。在一片灰蓝的色调里,革命军领口上的红巾和袖上的白毛巾是不同这暗沉的色调的,就犹如在一片黑暗的势力中破竹而出的共产党军队一样鲜艳。凌晨四点的夜间作战,爆炸场景是最突出的,观感无疑是令人震撼的,炮火、灰屑、皮开肉绽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很让人有代入感。伤员的服化逼真,血淋淋的断肢,皮肉烧焦,很有真实感。在一片灰蓝色调中金黄色的火焰四起,悲壮且震撼。

关于南昌起义,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就是关于炮弹的追踪镜头。炮弹从射出、飞行、击中,镜头一直都在追踪,突出细节的刻画,富有创意。后来林彪在三河坝战役中扔手榴弹的镜头也是追踪手榴弹飞旋,落地后马上爆炸。

值得一提的还有起义高潮时的背景音乐,也是由香港歌剧社合唱团演奏的《南昌之战》,该背景音乐渲染了南昌起义斗志昂扬,令人热血沸腾。

     南昌起义的意义无疑是伟大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412”政变毫无还手之力的共产党在一夜之间,拿起了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除了南昌战役外,还有影片尾声前的小高潮三河坝战役,这无疑是本影片最壮烈、最感人的战争。这是一场英雄的战役,起义军南下为了能够暂时拖住穷追猛赶的敌人,三千人对抗三万人,失败是必然的,所以三河坝是壮烈、残酷的。在面对这必然失败,保留大部分革命武装力量就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用一部分人的牺牲,换取另一部分人存活的可能。“凡军中,父子同军,父亲留下;兄弟同军,兄长留下。”一时间,多人纷纷举手。看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舍己为人的军魂。一句“要勇士,不要烈士。”道出了革命的艰辛,有多少勇士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保家卫国,去捍卫和平与公正。舍己为人亦是军魂燃起的火焰,这火焰燃烧在三河坝上,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什么是铁血军人。

关于暗线秋收起义,拍摄的篇幅短于南昌起义与三河坝战役,但篇幅短小确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体影片。但我更想谈谈秋收起义前令我流泪的画面,那就是毛泽东奔赴秋收起义前线时,杨开慧送别的场景,抱着四个月大的毛岸龙,领着五岁的毛岸英和三岁的毛岸青,两个孩子对父亲毛泽东的呼唤在电影里被处理成无声,无声的呼唤配上离别的背景音乐更令人泪目,此时我脑里出现了一句话:一句话“舍小家,为大家!”

    影片最后,朱毛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恍若置身历史之中,画面感十足,不禁发出感慨,不要小看这点点的星火,把它总可以燃起熊熊烈火,不要小看一个人的力量,凝结起来起来的团队力量势不可挡,不要因为眼前的黑暗就看不到希望,脚踏挫折,困难,必能攀越困难的大山,带着宝贵的经验迎来成功的黎明。勇士用宝贵的生命拼死守卫的信仰、保卫中国,才能今日幸福生活。

还有可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站在共产党军队的对立面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些小领袖,例如:陈峰、钱大钧,即使他们在国民党旗下,也许只是个其中的信仰与追求不同,但也不影响他们成为一条硬汉。贺龙见到陈峰尸体后,选择对其行军礼,钱大钧在看到陈松尸体后也选择摘帽默哀,并说“凡是黄埔军校的,厚葬。”

本片电影名《建军大业》最重要的就是“军”,“军”即军人、军队。军魂,是军队的灵魂,这本是个抽象的名词,但在影片当中我却是真真实实看到了军魂,军人身上的那一股气,身体虽然死去了,但是军魂却是不倒的。军人,是本部影片的主角,不论是毛泽东也好,周恩来、朱德、贺龙也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军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影片以升腾跌宕的剧情、磅礴宏大的影像风格、张弛有度的节奏、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武装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建军卫国,军魂永驻!军人是千千万万人民中间站出来的那一个需要扛起国家兴亡的人。如果说军人是一把刀,把它锤炼成刀的那把火,就是军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军卫国,军魂永驻——《建军大业》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