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总是情一一浅议韦国华《纪事》系列


千言万语总是情
一一浅议韦国华《纪事》系列
曲赣江
1
韦国华老师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尤以日记体系列,予人以深刻印象。起初分为记事、议政两个系列,自2020年7月合二为一,形成新的纪事系列,家事国事天下事,深思作记,百般滋味萦绕心头。

我属于宅人,疏于现实中与师友与人群接触,即便偶尔出门蹭酒讨醉,也只是记着喝的什么酒,不记人。并不知韦国华老师居所距我咫尺之遥,素未谋面,所识皆文字中的情怀。《淠河》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颁奖时,第一次谋面。后来专门向张二小姐请教“金寨有位个子老高、清瘦的老师是谁?”这一问把张二小姐笑得前仰后合,撇撇嘴说了“你还写字哩,连市作协副主席是谁都不知道,那是韦国华老师。”

忝读韦老师的日记体系列之列,始于同步悦读《论从政》系列,加深印象于光慈文学《2019这一年》系列,闪烁于《韦国华谈红楼》系列,上面有作者头像和简介,只是……我从来只读文字,不曾留心文字之外,喜欢文字,心无旁骛。自然,偶然与文友小酌时,这类笑话层出不穷,常说及某文时,方知某人是某篇印象之文作者,不如文字留下的印象深刻。待人接物识人方面,历来是叶公好龙,不如我对烟酒特征的识别认知。
2
韦国华老师的日记体《纪事》系列文愈来愈有意思了,氤氲了《论从政》的锋锐,立体了《2019这一年》中纯粹记事,增添了《韦国华谈红楼》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初期较为各自为战的单兵种的见物言事,经历鞭挞时弊的言怀,渐趋形成集群作战模式,相互映衬,因而有了勾沉岁月的怀旧意味。

读韦国华老师的《纪事》系列,有时不能单一就其中一篇读,串着读,尤见怀旧之心。譬如《2020年纪事(10)》中说到样板戏,对曾经一些场景记述清晰细致,可谓刻骨铭心。这就丢下了一个问号: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韦老师念念如此呢?

八大样板戏是新中国特殊时期特殊产物,曾经风靡一时。只是,把十几亿人囿于几部样板戏中,背离了文艺繁荣的初衷,或是文艺创作的萎缩与退步。文艺作品样式的单一,曾让评书、相声,通过大喇叭、小广播走进千家万户,一度成为某个时期,弥补了大众对文艺作品的补偿心理需求。这些又永久地铭刻于几代人的记忆,纵令时光飞逝,某一瞬间,这分往昔记忆,便又跳跃于脑海。

这个疑问,在《2020年纪事(13)》中方才让人恍然大悟, “吃着洋胡姜,就想到我念小学五年级时被选到三合公社学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我学的是李玉和,好像每个大队都选人去学。因为我家困难,还得从家里带米带菜,我是饿着肚子学的。”这种叙事处理方式,让《纪事》系列有了持续的连贯性,可读性,同时保持了日记体的随记性。

新时期,随着社会网络化的全面展开,众多爱好文艺者有了广阔天地。视频、抖音、公众号、网络平台,给了爱好者不拘一格的自由张力。无疑是时代的发展,社会民主的进步。
3
韦国华老师行文语言,多呈温和之感,与现实无异,这不代表不曾表达内心对善恶美丑的褒贬,和爱憎分明的立场。这点尤为可贵,不为人云亦云而从流。

“《羊脂球》这篇小说把当时的资产阶级贵族那种虚伪、自私、出卖人民的可恶形象描写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一个善良的姑娘,为那些‘贵人’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得到的却是如此悲惨的结果!这种虚伪、自私、出卖他人的人,其实不仅仅出现在欧洲,也不仅仅出现在普法战争时期,在当今,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在我们身边,难道不是一直还存在着这类人吗?”(《2020年纪事(10)》)

“像这位给行人让路的开车人,肯定有,但还是少数,如果像行车让路行人诸多文明行为缺失,即使文明城市申报成功了,对于老百姓来说,又能有啥意义?”(《2020年纪事(11)》)

其间,籍借日记形式记略社会缩影,针砭时弊,反映社会发展,一样淋漓尽显,视角独特。这种铮骨秉性,与韦国华长期从事纪检工作的职责养成,密不可分。而选择日记这种体裁,质朴,语调谦和如叙家常,亦宜为人接受。
4
《2020年纪事》系列中,对于写作,韦国华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坦诚布公。

“不要怕别人说自己写得不好,走自己的路,别人初期写作水平不一定比你好。大家都是通过长期写作锻炼才把文章写得比较像样子的。”(《2020年纪事(10)》)

习武之人讲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书法之道忌一日不练手生。写作亦如此,不神秘,多读多看勤思勤笔即可。如一日三餐,习惯成自然。

“没有天生会写作的人,我高考时作文都没有写完。”“写作没有那么多程式,起承转合固然是一种规律,也不一定都按照这种规律去写。有中学生的作文基本功,知道什么叫叙述、描写、议论等就行了,以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老想着自己写的文章跟人家不一样就会让人家笑话。完全模仿别人的写法,那你就失败了。”(《2020年纪事(10)》)开诚布公,将自己的经历和写作认知,尽言其中。可贵。

因而,文字与学历无关,教不出来。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挚爱。
5
咀嚼韦国华老师的文字,常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

“对我们未知的现象,我们只能承认对它的无知,只能继续我们的探索探讨,而不能简单而浅薄地否认它们的存在,这就是科学而谦逊的态度,这种态度才有利于人类的探索与发展。”(《2020年纪事(12)》)

首先是关于事物认知的谦逊。世界如此之大,所见仅是一斑,当年哥白尼的学说不也被伽利略证明是谬误吗?不以经验说和司空见惯说,很多时候对一个人一件事的人知,难以说真正通透。在大千世界事物面前,我们始终是个顽劣的孩童,始终在四方求问。

“由歌德批评伏尔泰,我想到‘文人相轻’这4个字,即使是世界级的文学伟人也难逃这4个字的啊,何况是那些二流、三流、四流……末流的文人们呢。”(《2020年纪事(12)》

由歌德伏尔泰之批评,引及文人相轻之议。浮世皆面具,心底咋想敢说,天高云淡,轻就轻吧,还能不活了?一样油盐柴油,快乐至上,只要心头敞亮,风雪亦见阳光。由此而想,喇叭花(牵牛花)也好,狗尾草也罢,抑或参天柏树,无非自然万物之列,若无狗尾草衬托,松柏未必可显参天之象。做株狗尾草挺好,生命力旺盛,百折不摧。

由此想及吴雪《怀念胡寄樵先生》中 的话:我心目中的“文人”,当具三种素养:一要有一种“亦狂亦侠亦温文”的真性情;二要有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风骨;三要有一种以通驭专的学养。
6
韦国华老师的文字,涉及扶贫、生活等诸多层面,这些林林总总的夹叙夹议,无不直观反映了韦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譬如扶贫:提建议的多,由产业而生态发展,进而带动区域旅游,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建议不多见。这说明驻村扶贫中,韦老师认真思考了如何可持续发展。

由此想及,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付诸热情和激情。形同寄情山水,素衣潜行,静听松涛呜咽飞涧濯心,是个人喜好;锦衣添景,呼声响彻山峦低谷,是融入,身景合一。欧阳修旷达山野凉亭,化身魏学洢所著《核舟记》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设若端着架子,何以尝人生辛辣酸涩百味?何以成文字?

状如饮酒,浅尝辄止,谓之优雅,难尽其兴;薄饮微熏,谓之小惬,欲言又止,羞涩如桃红;推杯换盏,谓之热烈,离桌索然;且深酩,谓之大醉,然得风雷滚动,生生不息。

庸论商贾,初不得法,茫然无措;后知货卖堆山,客大欺主,利薄而能盘活资金;复知人脉相融,无非籍区域信息时差,人际渠道,谋而后动;终,忘其根本,商贾之服务,人无我有,客勤至上。

世事如殇,渴望土地而背离土地,渴望初心而背离初心,渴望权力而公器私用,屡见不鲜,故,做真自己则美,自由。行文叙事也是如此,情真则感人。

谨祝韦国华老师创作出更多更好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言万语总是情一一浅议韦国华《纪事》系列)